无运放的权电阻网络在单片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下)
{
Address=31;
}
return address;
}
#endif
#ifdef series
//串联电路AD数表
const uint code ad_table[]=
{
1023,964 ,911 ,863 ,820 ,781 ,746 ,714 ,//0~7
683 ,656 ,631 ,608 ,586 ,566 ,547 ,530 ,//8~15
512 ,496 ,482 ,468 ,455 ,443 ,431 ,420 ,//16~23
410 ,400 ,390 ,381 ,373 ,364 ,357 ,349 //24~31
}
//串联电路地址计算,形参为AD采样值
uint address_cal(uint value)
{
uchar i=0;
uint address=0;
uint buff=value;
for(i=0;i<31;i++)
{
if(buff>=ad_table[i])
{
address=i;
break;
}
}
if(i==31)//低于下限
{
address=31;
}
return address;
}
#endif
系统设计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3258.htm1、单次AD采样时间以及两次采样的间隔时间都尽量长些,能减少数据抖动。每次采样都要读多次然后求平均。
2、PCB布线时,将该电路的电源其它电源分开走线,只和数字电源单点连接,且连接点尽可能靠近MCU。
3、如果发生部分地址丢失的情况,就量一下相关电阻的大小,看是否偏差过大。测焊在板上的电阻时要断掉所有电源,拨码全部断开再测,否则会影响测量值。
4、注意MCU管脚内部的干扰,需要把它设置成模拟输入的形式,而且不能带内部上拉或下拉。
温度特性
对串联和并联电路进行高低温测试,温度范围是-10℃~70℃,实验结果是-10℃的低温对AD采集值几乎没影响,50℃~70℃下AD的波动由±1增加到±2,但也不影响地址判断。
调试经验
1、查表算法是个难点,需要进行反复调整,以保证0~31各个地址都能被正确识别,地址没被修改时判断出来的地址值也不能变动。
2、电路的电源和地要处理好,不能和数字地铺成一片,电源线要和其它供电器件分开走线,这些都是为了降低AD采样值的波动以及准确性,每一个采样到的值都应该和理论计算值保持在至少±1的误差内。
3、需要验证底层的AD驱动的正确性要做到采样点接地时,AD为0,接电源正时,AD为满量程,10位的话是1023,12位的是4095。
4、I/O口的干扰是较难发现的问题,需要查清楚芯片内部I/O口的设置,是否自带了内部上拉或下拉,这里的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会影响电路的输出电压。
电阻相关文章:电阻的作用居然有这么多,你造吗
光敏电阻相关文章:光敏电阻工作原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