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进军汽车领域必杀技:狼性文化和人海战术
华为与长安汽车上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涉及车联网、智能汽车、国际化业务拓展等。华为想要在传统的汽车领域做出一番成绩,很难。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65585.htm
中国每年2000多万的汽车产销量,让越来越多的公司把下一个增长点放在了汽车上。如华为,加上10月份同东风汽车的战略协议,华为已经同国内两大汽车巨头展开了合作,在汽车电子,车联网一系列相关设备以及智能汽车等相关领域准备大展手脚。
依靠着狼性文化,低价格以及人海战术,在通信领域,华为在过去的20年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地在全球大部分国家拓展了其业务。在消费类电子领域,华为的手机,上网卡,随身wifi等销量也非常不错。一时间,不少人觉得华为可以在很多行业发展壮大,包括最近宣布的汽车行业。真是如此吗?
恐怕未必。首先华为的基因不适合汽车行业,狼性文化,人海战术,快速响应跟进,是华为成功的基础。在电信设备上,华为的报价可以是爱立信的十分之一,质量不如爱立信没关系,华为派出工程师24小时无间断的响应各种问题,后期打补丁慢慢往回找。产品能用而且便宜,虽然要冒着出点问题的风险。但汽车行业的基因则不是快而是稳,一款汽车的研发周期一般在5-7年,前期概念筹划就得1-2年,因为汽车实在是太复杂,每一次小的改动都需多个部门拍板,一个小的细节涉及,不起眼的功能取舍,都需要花掉大量时间作内外部沟通。每一款汽车在十年以后依然可以满足很多人的使用需求。所以华为的基因同汽车行业基因是很矛盾的。
以华为进入的汽车电子行业为例,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性大于研发的速度以及成本。没有车厂可以忍受在推出一款车以后,要三番五次的召回来维修替换车上的电子产品。而汽车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很多时候需要时间以及大量的研发投入去验证。再加上各家汽车厂商的电子系统并没有统一标准,汽车电子供应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与各大车厂磨合积累。汽车电子的标准不是好用够便宜就行,而是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出错。所以汽车电子的门槛很高,并且巨头们的各种专利及标准使得这个进入这个领域更加困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