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设计应用 > CT720多模手机接收电路的优化

CT720多模手机接收电路的优化

——
作者:津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黄伟志 马兴丽 石油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杨东方 时间:2007-01-26 来源:《世界电子元器件》 收藏

本文对ct720多模手机接收电路进行了研究。通过滤波器的分析实验,找到sinad值偏低的原因,改进ct720多模手机接收电路,使电路的sinad值平均提高了2.5db,在生产过程中证明该方案可以有效的控制产品的下线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671.htm


前言
ct720是一款为北美市场生产的cdma800/1900、amps800多模手机。在手机的测试过程中发现,在所有下线ct720手机中,因 sinad值而下线的ct720手机数占到了总下线数的50%,下线原因是因为测试站所测得的手机sinad值低于它的规定值的下限(12db),且下线手机的sinad值大部分都是在10db-12db之间,属于边缘下线,而合格的手机的sinad值也并不是很高,大部分在12db-18db之间。由于sinan值偏低,手机的下线率较高,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产品的合格率,也增加了产品的成本。经过分析,我们从手机sinad问题出现在射频到中频这一部分电路入手,通过大量实验,得出ct720多模手机接收电路的最佳改进方案,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产品的下线率。


sinad问题描述

sinad定义

sinad是描述信号质量的指标,即信号、噪声及失真的和与噪声及失真的和的比值。

sinad是以db为单位的,在(1)式中,各个量以电压为单位运算,再以该比值的对数乘以20来换算成db,即公式(2)。


ct720手机sinad测试结果

图1是100台手机在同一个测试站所测得的sinad值(表1)分布图。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sinad的正态分布曲线分布在12db-22db之间,平均值大约为16db,低于13db的约占了13%,在生产中这种分布通常称为边缘分布,很容易造成手机因低于规定的下限值而下线。

由于这种手机的sinad均值偏低,说明手机电路存在着设计不尽完善的地方。为进一步提高手机的合格率,只有提高sinad的平均值,使其正态分布曲线整体上移,这也正是生产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分析

我们对接收电路的三个滤波器(fl24、fl141和fl102)进行了分析。其中fl24为双工滤波器;fl141为中频带通滤波器;fl102为射频带通滤波器。

设计实验

插入损耗(insertion loss)是滤波器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我们通过改变这三个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值的方法以确定它们对sinad值的影响。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在同一个测试站的同一个测试口对手机pcb板进行测试。根据滤波器现有的工艺,我们挑选滤波器fl24插入损耗值分别为2.5db和2.9db;fl141的插入损耗值分别为2.2db和3.7db;fl102插入损耗值分别为2.4db和2.9db取代现在ct720手机上应用的插入损耗值。

挑选 sinad值大于18db和sinad值小于13db的手机pcb板各五块。随机将三种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值进行排列组合,将插入损耗值不等的滤波器按顺序换到pcb板上,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我们利用jmp软件进行doe,分析了三个滤波器对电路的影响。

根据图2中jmp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发现fl141是这三个滤波器中对sinad值影响最大的。而且,插入损耗值大的反而对sinad值有提升作用,因此可以断定,fl141是对sinad影响的重要器件。

fl141实验曲线

我们根据滤波器的不同插入损耗值得出以下衰减曲线,如图3所示。

通过这两组曲线的比较,我们发现,在低频部分,即0-330hz区间内,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值大的和插入损耗值小的衰减程度几乎一致。而从330hz到2500hz区间内,两者的衰减程度有了明显的不同。其中,插入损耗值大的滤波器衰减在 52db左右,而插入损耗值小的滤波器衰减在 36db 左右。


优化前后电路的性能比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fl141滤波器进行了改进,图4是改进前后的电路对sinad的影响对比图。

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改进前,sinad平均值大约在16db左右,而改进后的电路sinad的平均值则达到了18.5 db左右,平均提高了2.5db。改善了sinad的边缘分布情况。


结论

通过对手机接收电路的优化设计,电路sinad的平均值提高了2.5db,改善了sinad的边缘分布情况。优化了接收参数,提高了信号质量。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同时避免了大量因此而下线进行维修的人力和时间,节约了生产成本。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