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模拟技术 > 设计应用 > 储存架构的整合趋势分析

储存架构的整合趋势分析

作者: 时间:2013-09-07 来源:网络 收藏
不同厂牌型号的设备购买快照或Clone功能的授权,并分别设定快照或Clone作业执行政策,建置与管理都相当麻烦。

  而在SAN虚拟化下,则可改由虚拟层来统一执行快照与Clone作业,只要购买SAN虚拟化网间连接器的快照或Clone功能,就能为池的虚拟磁盘机进行快照与Clone.用户只需将后端设备的空间纳入SAN虚拟层的池中,就能透过虚拟层的快照与Clone功能取得磁盘备份,无论建置或管理都方便许多。

  - 资料迁移

  更新储存设备时的资料迁移,一直是IT管理中最耗时、最麻烦的工作之一,也会严重影响前端主机的正常存取。

  而在SAN虚拟化下,更新设备时的资料迁移工作则可交由虚拟层去执行。由于SAN虚拟层隔绝了前端主机与后端储存设备间的直接连结,所有储存设备都是在虚拟层控制下,再桥接到前端服务器上,所以可透过虚拟层来转移前端主机的存取路径,再搭配背景的资料复制搬移功能;虚拟层即可一边让旧设备的磁盘空间继续为前端服务器提供存取服务,然后再于离峰时间,将资料逐一搬移到新设备的磁盘空间上,待资料搬移完成后,再把存取路径转移到新设备上,如此就能将资料迁移所需的停机时间降到最低。

  分层储存

  目前许多储存设备都标榜能提供分层功能,可按前端主机的存取效能需求,分别配置不同性能等级的磁盘空间,但限制是只能为本机控制器所连接的磁盘进行分层管理,无法含盖本机以外的储存设备。因此当用户环境中存在多台不同厂牌、型号的储存设备时,这种分层管理功能便会出现无法顾及的盲点。

  而若透过SAN虚拟化,便能解决前述问题。由于所有储存设备都是在SAN虚拟层的控制下,再桥接到前端服务器上,因此只要在虚拟层上进行适当的存取路径设定,就能很方便地依据前端服务器对存取性能的要求,将高性能储存实体提供的空间,分配给前端需要高效能的关键应用服务器,而性能普通的磁盘空间则可保留给备份、归档等不需要高效能的应用使用。

  或者也可以资料产生的时间作为区分,将一定期限的资料搬移到低价储存媒体上,这种搬移在虚拟层的协助下都可以很容易做到。

  NAS虚拟化

  相对于针对存取路径与磁盘空间管理问题的SAN虚拟化技术,位于档案层级的NAS虚拟化技术。主要针对的则是存取目录管理问题。

  在大型的NAS应用环境中,由于共享档案数量庞大、前端使用者众多,因此从档案服务器、NAS上的目录、档案到用户端电脑间的存取连接关系,都将变得十分复杂。除了难以管理外,也不易更动连接结构或更新设备,一旦后端NAS设备变动,将会连带影响到众多存取路径的修改。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便是在用户端电脑与NAS之间插入一个虚拟层,透过虚拟层的中介来管理前后端的存取连接。

  传统的网络档案传输或共享应用,依靠的是档案服务器或NAS与用户端电脑之间,透过通用命名约定(UNC)来识别并确认存取路径,借由UNC提供的目录与路径,即可让用户端电脑存取网络上的档案。而在NAS虚拟化架构下,前端电脑存取后端NAS上的空间,则不是透过实体的位置或名称,而是透过虚拟层的“全域命名空间”(Global Name Space)赋予的虚拟位置来提供。

  在全域命名空间的架构下,可摆脱对UNC的依赖,所有档案储存资源都被虚拟层整合为统一的虚拟储存池,因此用户存取档案的“逻辑”名称或位置与“实际”名称或位置无关--用户发起的存取需求会被虚拟层重新导向到设定的位置,不用知道档案实际位置。就如同用户无需知道实体IP位置,只要透过DNS的转译就能自动连接到正确的Web一样。若某一存取路径失效,也能透过NAS虚拟层自动转到另一存取路径上,因此亦能提高档案存取服务的可靠性。



关键词: 储存 架构 整合趋势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