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创安全战略定位发布会成功举办,权威确立“叉车防撞系统领导者”行业地位
2025年5月21日,深圳唯创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于广州国际物流展(LET 2025)期间,在广交会展馆D区隆重举办「智领安全·勇立潮头」战略定位发布会,正式发布“叉车防撞系统领导者”的战略定位。
尚普咨询集团合伙人汪继欣、中国叉车网总经理胡扬波、《工业车辆-叉车》杂志主编朱振、《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记者朱淼鑫、合肥环科电动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崔婷婷、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陈鑫及众多合作伙伴与权威媒体出席本次发布会,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
(1)战略官宣:22年技术沉淀铸就行业标杆
发布会伊始,唯创安全总经理李保平以《守护在“死亡距离”之外》为主题发表演讲,回溯企业从技术探索到行业引领的蜕变历程:
开创者之路(2003-2013):2003 年与中叉网胡扬波总经理联合研发国内首套叉车超速报警器,填补行业空白;2010 年推出无线测速技术,成为头部主机厂标配。
技术跃迁(2014-2020):2014 年率先将 UWB 高精度定位技术引入防撞领域,实现厘米级测距;2020 年布局 AI 视觉识别,开发智能防撞系统,精准检测行人与障碍物。
体系化领跑(2021-2025):2024 年形成 UWB+AI 多技术融合解决方案的全面布局,以 “智慧叉车” 为核心,构建人、车、货、场全链路安全防线 。
李保平强调:“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唯创安全的使命是让每一次技术创新都能守护生命、降低风险。”
(2)权威认证:四维度领先奠定领导地位
尚普咨询集团作为行业内最具权威性的调研与证明机构之一,通过专家、企业及销售渠道调研,对比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范围内各企业经营情况,得出:唯创安全,叉车防撞系统领导者。叉车防撞系统特指采用智能传感和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叉车运行状态及周围环境,实现叉车安全作业的防护装置,领导者指在市场、技术、产品、服务四个维度均处于行业头部的企业(统计时间: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于2025年4月完成调研)。
在发布会现场,尚普咨询集团合伙人汪继欣正式授予唯创安全“叉车防撞系统领导者”证明书,,这一权威认证不仅是对唯创安全在叉车防撞系统领域市场、技术、产品、服务全维度领先实力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其行业头部地位获得专业机构的深度背书。
中叉网总经理胡扬波则授予唯创安全「叉车超速报警器开创者」、「UWB 叉车防撞系统开创者」双荣誉证书,回顾 20多年的合作,胡扬波表示:“作为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中叉网欣喜地看到唯创安全从单一产品供应商成长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再到如今的行业领导者。这一历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叉车安全技术进步的缩影。”
(3)现场证言:技术落地与安全效益双提升
安全生态的构建离不开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发布会上,合肥环科电动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登台分享合作成果。合肥环科项目部经理崔婷婷表示:“唯创安全的技术实力及其定制化服务让合作充满信任。”泰山石膏安环部部长陈鑫则从客户视角出发,分享了唯创安全的AI影像叉车防撞预警系统,精准助力企业破解叉车安全困局。
唯创安全秉承 “以客户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以专业的技术实力、稳定的产品品质和高效的服务响应,为客户提供贯穿需求调研、方案实施到售后运维的全周期优质服务。唯创安全已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解决方案,唯创安全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4)展位直击:数智化解决方案引发现场热潮
发布会正值广州国际物流展(LET 2025)期间,唯创安全在18.1号馆E33展位重磅呈现了4套叉车防撞系统:AI影像防撞系统(SF-422)、UWB测距防撞系统(SF-112)、毫米波雷达防撞系统(SF-110)、智能雷达感应区域灯(SF-102AL)。展区内,工程师通过动态演示展示了AI影像防撞系统的实时预警能力:当叉车接近障碍物或人员时,系统通过声光报警与自动制动双重响应,瞬间化解潜在风险。此外,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云平台”可实现设备定位追踪、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助力企业打通安全生产与效率提升的双向链路,吸引了大批客户驻足咨询。
(5)未来展望:以科技为矛,以责任为盾
发布会在“好好做安全,一定有人因你而安全”的温暖宣言中圆满落幕。作为行业领导者,唯创安全的战略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展示,更是对工业安全普惠与社会公共风险降低的庄严承诺。正如李保平所言:“安全不是企业的成本项,而是稳健发展的基石。唯创安全将以‘一厘米宽,一万米深’的专注力,持续深耕叉车防撞领域—— 以科技为矛,击穿技术壁垒,让叉车防撞系统成为工业车辆的‘标准配置’;以责任为盾,完善全周期服务,提升客户幸福,推动安全系统从反应型向预防型升级。”
以技术引领未来,以责任守护安全。唯创安全正以“叉车防撞系统领导者”的笃定姿态,在智领安全的征途上勇立潮头 ——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战略选择,更是中国工业安全向「本质化、智能化」跃迁的时代注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