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到底产生多少废弃手机?
拼装机的灰色市场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701/343341.htm被收购的旧手机,首先进入到二次使用体系。在这个产业链中,翻新和组装手机,是最赚钱的途径。
广州市天河电脑城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手机市场。在这里,无法正常使用的回收手机会被拆散,用同一品牌的好的零部件拼装,换上新屏幕和手机外壳,再重置出厂代码,这样的拼装机能卖出不错的价钱。
“这个市场的需求就像黑洞一样,非常巨大。”陈雪峰告诉记者。拼装二手机,以iPhone和三星等品牌机为主,因为回收利润高,一部八成新16G内存的iPhone6,翻新后最高能卖到2600元。而国产旧手机的回收价格很低,如2011年产的酷派手机,每部收购价低到10元,因此很难进入拼装链。
高价值的二手手机就像流动的水,由全球市场进行调节。这个市场已存在多年,每年的交易量有千亿元规模。
以前国内二手手机交易的货源,大部分来自香港。陈雪峰分析,香港和深圳覆盖的是东南亚,美国、欧洲、日本回收的二手手机大多输往香港,然后进入深圳华强(28.190, 1.13, 4.18%)北。
全球还有两个同样的集散中心,迈阿密,覆盖的是墨西哥和拉美;迪拜和阿联酋,覆盖中东和非洲。近年,认识到这些资源的价值后,越南、老挝等也开始介入,并逐渐跃升为主要进口国。
旧手机属于电子垃圾,因而这是一种国际灰色贸易。根据《巴塞尔公约》要求,电子垃圾作为危险废物管理,必须通过政府确认的出口或者是进口才被许可。中国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禁止进口电子废物,因此没有官方数据能显示有多少二手机流入中国。
灰色贸易下,翻新机在再利用方式、标准和售后服务,甚至使用安全性方面,都缺少规范且叫价随意。如二手机出质量问题的概率很大,只有一个月到三个月的保修期,消费者往往要为维修埋单。“没有标准,市场难免出现混乱。”唐爱军建议,经过翻新再出售的手机,应该明确标识以保护消费者知情权。
此前,零售商贩们牢牢把住了拼装市场的回收环节,直到2014年,一个大转折发生了。之前手机市场增长快,手机厂商不愁销售,销售新机比倒腾二手机的利润空间大,但2014年的数据显示手机用户趋于饱和,新增用户数量趋缓,手机厂商不得不关注存量市场,希望通过以旧换新业务,促销新机。
“正规军”开始在手机回收、二手交易平台领域布局,如华为联合回收宝推出了回收服务;魅族联合第三方推出自己的回收服务。这或许能促进规范二手机市场。
但大企业并不太关心回收业务产生的利差,介入回收领域,系情势所迫。陈雪峰判断,今后不管是手机厂商、电商,还是线下零售渠道,回收和以旧换新服务会成为标配服务。

拆解是门技术活
国内回收市场,创造出一个新职业——手机回收员。最底端的回收,主要是以物换物,回收员批发一些不锈钢盆、碗等生活用品,零售价10元左右,批发成本不到2元,然后,在居民社区设点,用这些生活用品交换居民的废旧手机。
在三线、四线城市,这样一位回收人员每月能收到一两千部手机,以每部3元至3.5元的价格交给大回收商;大回收商们积攒到几万部时,再每部加价0.2元-0.3元,一次销给深圳等地的收购商,收购商们在业内被叫做“大黄牛”。“大黄牛”直接对接全球著名的旧手机拆解地——广东贵屿等地的拆解处理企业,每部再加价0.2元-0.3元出货。最终,这部分废旧手机的市场均价约3.8元-4元。
在广东贵屿,曾有十几万人口从事电子垃圾分解,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全是拆解手机的作坊,这一行业是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但像许多产业一样,财富的另一面是惨重的环境代价。
为降低成本,贵屿的拆解作坊采用王水进行溶解或直接焚烧的方式回收贵金属,很多工人完全没有防护措施。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霍霞等人发表于《环境研究》的一篇论文指出,这一产业显著增加了贵屿工人和居民的镉和铅等重金属的暴露水平。贵屿70.8%的儿童的血铅水平处于铅中毒的程度,血镉水平也达20.1%。
不独在贵屿,作坊式的拆解遍布全国,除广东、浙江、河北等地可以就地消化外,其他省份的地下作坊是将电子垃圾简单分拆后,发往这些加工地进行深度拆解。
唐百通提出,手机回收处理一定要规范,资源再利用的同时,避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如废旧手机从进厂到最后处理全程都要有视频记录,厂商可以直接调看视频。同时,把每部废旧手机可用的国际移动设备标识(IMEI)号登记成追踪号,以便于每个流程都可追踪。
2011年国务院出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提出对电子废弃物处置实行“多渠道回收和集中处理制度”。对拆解企业实行审批准入,这促生了一些正规的拆解处理企业雏形。
贵屿当地政府也决心规范行业,让具有环保资质的企业入驻产业园,关停没有环保达标的作坊。然而,现实问题是,获得审批的正规环保拆解企业,竞争不过作坊式拆解企业。
俐通环保科技中国区总经理刘才田告诉记者,非正规拆解工厂或作坊,不需要按照环保要求建立处置装置,因此在收购废旧手机时,比正规拆解企业报价更高。此外,正规环保回收企业,从社会回收渠道进货时,售货源头一般无法提供发票,这导致回收废旧手机所支付的成本无法认定,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进货成本无法抵扣,相当于应纳税所得额该减未减,税负加重。
唐百通也说,“大黄牛”很想把旧手机卖给拆解企业,但现在拆解企业不收。正规企业直接从社会回收废旧手机,进行拆解和资源化,则面临亏损。
在手机拆解处理上,伟翔环保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和江门市俐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两家有资质的企业实现了盈利。2015年,这两家企业的拆解手机数量分别在60万部、300万部以上。
除了拆解数量巨大,两家公司还改进了工艺,如在提炼贵金属之前,先粉碎电路板,通过静电分选把铜粉富集起来,然后在铜粉基础上提炼贵金属,这样可以避免使用剧毒氰化物和王水。
日本手机拆解行业做的十分精细,甚至里面的小螺钉都能重复使用。
为快速拆解手机,苹果公司甚至开发出一条名为Liam的机器人流水线。Liam有29个手臂,在工作时,它首先将手机面板吸掉,然后对裸露出的零件进行识别、拆卸、分类,SIM卡插槽、螺丝、电池和摄像头,被一一剥离出来。只需11秒,就能将一部完整的iPhone手机,拆解成其“生命”之初时的样子。一条Liam流水线,一年能拆解多达120万部手机,拆解自动化程度远高于国内企业。
研究人员在开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能减少环境污染的提炼方法,以使企业有意愿拓展这一行业。如废旧电子产品中所含黄金约占全球黄金总量的7%,手机中的黄金存在于电路板中,但原有从电路板中提炼黄金的方法效率不高,且提炼时要使用氰化物或汞等有毒物质,提炼后剩余的废料仍含有铅等有毒金属。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贾森·洛夫的研究小组,找到了一种从旧电路板中提炼黄金的新方法,能够精准提取并减少污染。
等补贴也得看市场
日渐升高的环保标准,低迷的贵金属行情,两者无情地挤压了回收拆解的利润空间。在目前的情况下,拆解产业如果完全依赖市场,地下作坊可能获得更大发展。因此,业内人士提出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德国的环保拆解企业一直难以盈利,因此政府给予一定的环保补贴。刘才田介绍,假如当年德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5%,而环保拆解企业亏损13%,政府会拿出财政资金补贴环保拆解企业到平均利润水平,即补贴18%。
中国也有补贴渠道。《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定,向生产企业征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费用,建立基金用于补贴正规的回收处理企业。据中国家电研究院数据称,2015年,该基金征收27.15亿元,拨付53.97亿元。
但这笔基金只补贴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微型计算机的回收处置企业,不包括废旧手机的回收处理。
唐百通认为手机应参照家电的补贴做法,“以前家电多数都送到贵屿处理,补贴政策执行后,贵屿基本看不到大件家电,都进入正规企业回收处理”。据中国家电研究院测算,2015年,高补贴低残值的电视机绿色回收率达到180%,受政策影响,已报废的但未投付拆解处理的废电视机大量涌出,并进入有资质处理企业。
2016年3月1日,最新版《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实施,手机首次被纳入其中。但针对废旧手机拆解处理的具体落实细则尚未出台。
接近相关政策制定的人士向透露,补贴废弃手机处理是早晚的事,目前讨论每部手机补贴标准在4元-5元。关键是基金启动开征,这需要预留时间向国内外生产商收费,像苹果、三星等进口手机,在进口环节或者在国内生产和销售环节缴费,这笔钱可补给拆解企业。
如果有补贴,贵金属行情又不错,废旧手机处理应该是一个能赚钱的买卖。刘才田透露,现在国内渠道里囤积着大量废旧手机,大家都在等着细则公布。
抛开家庭作坊污染环境的问题,贵屿之前的废旧手机回收网、销售网做得好,是其成为全球集散地的一个核心要素。“这个(网络)值得借鉴。如果变害为宝,空间不可想象。”唐爱军说。
一些企业在推动一个概念——DFG(Design for Green),即推动手机厂商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材料可再利用,并保持一定的残值,以便于手机生命周期结束后,回收从业者愿意进行回收。刘才田透露,这些建议已经在国内手机生产端有所体现。
此外,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闲置手机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像灰霾那样直观,这方面的科普教育也需要较大的成本和代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