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逆袭“第四屏”
不过,也有一些互联网公司选择自主创新。
最近,在今年上海车展上出尽风头的上海博泰又有了新动作。历时2年、投资2亿元研发的擎感智能车脑I.P.D.A最近发布,可提供多种人性化、智能化服务,导航比手机快15倍。
上海博泰在车展期间发布了超前的智能汽车概念车,将汽车打造成未来每个人身边的贴心“大白”,引发广泛关注。而最新发布的智能车脑,则集合了概念车上70%以上的智能技术。在博泰集团创始人应宜伦看来,一旦进入快速移动的汽车,受智能手机影响而形成的习惯,可能成为安全的噩梦。
有人测算过,使用传统手机导航,从区域切换,到目的地输入搜索,再到路线选择,往往通过九步才能启动一次导航。而I.P.D.A提供了一部不需要用手操作的导航系统,历史目的地只需一次语音指令就可调出,陌生目的地也只需两步即可完成,导航速度比手机快15倍。博泰在语音识别基础上对自然语义挖掘打造了一套准确的人机对话系统。I.P.D.A能结合车况、路况、天气智能化向车主提供诸多信息。比如,你在路边停车时它能显示此处的违章概率;能根据未来天气预报提供洗车建议;当你长假出游时它能推送此时的出城路况,遭遇堵车时又能判断出是由于事故还是封路引发拥堵并及时重新规划路线;当你剩余的燃油已不足以支持你到达目的地时,它又会及时显示加油站信息。
“第四屏”的三道槛
车云网创始人程李认为,互联网公司主动拥抱车企,不仅是为旗下移动端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更是为抢占汽车这个入口。目前市场上已推出的后装车联网产品或者车厂前装的车载交互系统,均只是“幼儿园级别”的应用,智能化并不高。比如,阿里和上汽的合作项目充满了挑战,很多人并不看好,但这次合作是用互联网理念和资源造车,这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汽车技术的深度整合,相比此前的修修补补,算是一种跨越。
从未来发展来看,用户习惯、行业标准和车辆安全,将成为车联网的三个最大挑战。
比如,目前流行的OBD(车载诊断系统)模式的车联网系统,它主要是由OBD终端、后台系统、手机等物理模块组成;在逻辑上,则是一个典型的物联网的系统结构,由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展现等组成。其中,OBD终端设备可以给车主提供全车系统实时诊断、远程专家诊断服务、汽车故障报警、停车碰撞提醒、行车习惯提醒、行车线路显示、汽车防盗GPS定位以及行车轨迹查询。说白了,OBD模式的车联网,就是给你的爱车加上一个智能的互联网大脑,随时监测车辆的基本参数,获知自己的驾驶行为数据。
但现实是,从去年4月左右,就已经有公司陆续发布OBD盒子,如今一年过去了,各家的销量大致在两万到六万台这个区间内徘徊。不少车主向记者表示,目前OBD设备+App模式提供给用户的,主要体现在测速、油量、距离、体检打分等基础功能上,而这些功能和数据,大部分可以通过汽车本身的仪表盘得知。
此外,“车联网并不是单一企业能够完成的,需要各个领域,包括车企、平台、运营商、服务商等共同构建,实现数据的对接共享,但这些企业的合作和众多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易观智库分析师潘崴说,互联网要充分改造汽车,还需要统一汽车行业的技术标准。车与车之间要实现互联,需要实现处理器、操作系统、传感器等标准化。
此外,目前汽车厂商有的用ARM处理器,有的用x86处理器,还有的用Mips处理器,操作系统也是各用各的,传感器大多根据供应商的不同而不同。软件、硬件不能标准化,各种应用就难以通用,一种软件或应用只适用于一家企业,甚至一款车型,自然无法做大,无法形成业界标准进而产生商业模式。
最近,Jeep自由光等车型被曝出存在软件漏洞,黑客可通过钻空子远程操控车辆的各种功能。旋即,克莱斯勒及时宣布在美国召回140万辆存在软件漏洞的汽车,这成了汽车行业史上首次因黑客隐患发起的大召回……这些都加剧了人们对车联网安全的担忧。车作为一种重要交通工具,和电脑、手机等不同,汽车如果被“黑”,轻则导致信息泄漏、钱物受损,重则危及人身安全。
专家指出,车企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和重视不足,是车联网安全漏洞产生的重要原因。如今,车联网安全漏洞已公诸于众,不管是为了保住其百年汽车品牌也好,还是为日后车联网的发展开路也罢,加强研发投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提高网络运营人员的安全素质已成为众车企的当务之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