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攻克机器人最后1cm防线
2016年7月16日,清华大学知名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孙富春教授做客机器人大讲堂,就“机器人视触觉认知计算”与“机械手的灵巧操作”做了精彩纷呈的报告。现将孙教授讲座内容总结整理如下: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8/295741.htm

1 背景意义
比尔盖茨讲过,机器人会像PC机一样进入家庭和个人,我们已经进入了机器人的时代。过去的两年里面,机器人在人的面部特征识别,包括语音识别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机器人在灵巧操作和情感交互方面,还不及一个出生刚几个月的小孩。所以我们讲,机器人是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而用于灵巧操作的灵巧手是机器人最后的一厘米。

如何从人的脑和手的神经运动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下一代机器人。上图中人手感受到视觉叫做上行,从脑出来的一部分叫下行,叫动作预测和运动控制。即人一旦通过上行知道了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这个物体是什么,并且知道了它的任务是什么,马上就能在脑的长期记忆区里面找到完成这个的经验,然后完成更多的预测和运动控制,我们想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下一代的机器人。

2015年清华大学推出了类脑芯片,叫天机一号。我们现在完全可以用类脑芯片取代人脑,来完成上行的信息感知部分和下行的动作预测与控制部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