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三国之外 宽带运营的炮火已响!
广电拥有无可匹敌的入户能力,遍布全国的传输,丰富的内容资源,任何时候都不容小觑。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5/290763.htm不论从全国传输市场、内容市场、数据分发市场切入,都有别人不可复制的优势,或许就是少个明白人吧。广电国网这个大火箭,一直在读秒准备发射,一直在读秒。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鹏博士、方正宽带依然延续了锐利的进取风格,通过兼并收购和自我发展,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乃是八仙过海中游的最快的两仙了。
艾普逐渐淡去了锋芒,还闹出了不少负面新闻,不知是不是收购后的宿命。到是世纪互联自身的宽带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骨干网优势,在与其他二三级运营商联营联运的市场上走出不少出彩手笔,是少数申请到了牌照在认真经营的,相信未来两三年可以给集团的股价加分不少。
赛尔依然是那么缓慢而沉着,在教育市场不仅面对三大运营商的竞争,一些其他的二级运营商也在打学校局部互联和联营联运的主意。终于,赛尔开始部署自己的CDN,这算是全网内容建设的开端,全局集中Cache应该也指日可待了,衷心祝愿赛尔的老师们可以走得更远。
CDN们的梦想
去年亚太CDN峰会上,迅雷CTO陈磊发表了一个关于CDN未来革命的演讲,在业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陈磊的演讲与其说是在宣扬技术颠覆,还不如说是互联网厂商对第三方CDN服务商的宣言书。
也恰恰就在过去的这一年中,国内CDN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多激烈的变化。CDN服务价格在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推动下,急剧下滑,CDN真正由技术派走向了资源派。
甲方在某个方面的技术能力远超乙方,在这种情况下是无任何可能让甲方再为所谓的“技术”付出高额成本。
这种用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增强议价能力的方式是互联网厂家常见的手段,经常看看“鹅厂往事”便可管中窥豹。
不管是负载均衡厂商、云计算厂商还是众多网络安全厂商,莫不在互联网大厂商面前折戟沉沙,究其根本,都是技术倒挂引发的惨案。依靠租几个数据中心,架设几台squid就可以找CP赚大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互联网内容浪潮的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CDN厂商从来都不缺乏对浪潮把握的敏感度。
在过去一年中,网宿就参与了几乎所有省份宽带运营牌照的申请,试图为自己最后一公里内容下沉的社区云产品找到与二三级运营商的合作切入点。
也许是站在CP角度思考问题太久,社区云的推进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在中小运营商市场中很少见到成功案例。
任何公司都是有基因的,网宿的基因也许注定没有ISP成分,虽然领了最多的牌照。蓝讯则借助他的首鸣项目,坚定的走向骨干网互联的IX路线,试图打破国内互联互通的僵局。
这一切都体现了CDN厂商互联和分发的梦想,至于大家能走多远,还有众多的政策和机遇变数在其中。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那?
狼会不会来
相较于工信部想帮忙洗白的民资小宽带商,三大运营商似乎更担心的是BAT们杀入宽带运营领域。
业界不断有传闻,腾讯、阿里又买了多少公里光传输,又在做什么应用加速平台,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
其实,大家应该坚信BAT们对业务边界的界定。他们所面对的互联网行业,相较于传统网络通信行业,有更多的诱惑,能走到今天说明他们对自己业务边界有清晰的认识和界定。
由于DCI互联的兴起,站在CP角度建立自己遍布全国的IX,来推进自己网络降低成本、方便管理是可预期的。让他们去发展宽带接入用户,则看起来是大可不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说到BAT们话题的时候,一定有人心里在嘀咕Google Fiber项目,说你看谷歌干了。
参考网上不多的资料,可以看出GoogleFiber项目使用的是一条2.5G上行链路复用给32个1G用户使用,双层VLAN隔离,PON千兆到桌面,物理硬件限速。整个技术路径上,除了给用户带宽较大之外,看不到什么显着的技术创新,而这个组网结构居然恰好就是国内小区宽带运营商最常用的组网结构。
除了VR需要更大带宽的故事,实在找不到其他应用对带宽如此的需求。Youtube还给了一个10MByte的VR带宽需求,让很多准备讲VR故事的设备商大失所望。一个复用比大于12,没有现实业务需求的传统组网宽带,只是把沟挖的大了点,算不得狼吧?所以,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是不是狼还要看技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