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将把制造业带往何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德国以实体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一枝独秀,引发了人们对制造业地位和价值的重新思考,也为持续向服务业和虚拟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带来了很多启发。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3/288353.htm在这种趋势下,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和未来前途到底在哪里?
它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战略地位是否发生了变化?
德国的隐性冠军是否还有存在价值?
德国工业4.0与中国智能制造2025会有哪些不同?
工业4.0为什么发生在德国?
德国作为全球信息化强国,走的是一条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德国工业4.0是一个演化的、渐进式创新过程,它不是革命。
在德国的制造企业中,工业4.0的概念实际上是在物料管理系统、ERP系统、装配和包装系统及物流系统基础上逐渐、集成整合和优化基础上,通过数据一致性、数据集成、数字建模与仿真、车间控制、生产自动化与控制、规划与预测等信息化应用渐进式发展而来。这种连接将促进端到端的信息流动和信息分享,加速对客户需求的交付速度,增强满足大规模定制的要求和生产的柔性化能力,降低供应链的协同成本,从而增强产业体系、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德国信息化战略的核心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启动在1997年,从建设网络工厂开始(工厂有IP地址),到2001年E-工业服务(在规定时间远程对设备进行维护);2009年的自组织生产(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控,由机器决定何时对设备进行服务);到2014年的工业4.0(从管理者驾驶舱、产品的虚拟设计、虚拟生产、并行混合工程,从设计、模块到车间的整体云控制平台建设),德国工业信息化经过近30年的努力和持续的渐进式创新,建立了一套不断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原理是连接,即将人-物-服务和流程不同要素进行关联协同,使得这些要素之间具有读写、信息处理、数据交换、决策优化的能力。是其工业体系从信息化、数据化、自动化到智能化发展历程的延续和渐进式创新的升级,通过上述要素的连接,持续推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将分布式的制造企业和客户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组合,增强要素之间整体协同的能力,降低企业分散式布局、客户大规模定制和快速交付所带来的管理复杂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