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上加难 “过期毕业生”遭遇求职三道槛
——
三道求职槛拦截“过期毕业生”高校扩招后,应届毕业生每年新增数十万,大大超出了用人单位的消化能力,由此,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校园里未能落实工作,成为滞留在社会人才市场上的“过期毕业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沪上人才市场上的“过期毕业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多有着本科或硕士学历,并以文科类或相对冷门专业的居多。随着求职时间的拉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调整了就业期望,然而,他们所要面对的门槛仍然不少。经验槛。几乎每一位跑过招聘会或上网投过简历的应届毕业生都发现,“相关工作经验”几乎是每个岗位必备的资历,而这恰恰是“一张白纸”的毕业生的最大特征。“一张白纸”使得他们与在职人士竞争岗位时遭遇“一票否决”。技能槛。技能是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能否胜任的关键指标,不管是特定岗位上所需的专业技能,还是作为职业人的通用技能,比如沟通、团队、时间管理等,都是应届毕业生的软肋。定位槛。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求职没有明确的方向,在市场上求职时并不清楚哪里有自己的位置。正如上文中的两位学生一样,专业对口的工作做不了,又全然不知道该如何设定新的求职意向?如何才能找到就业突破口?
自身调整仍是关键上海市劳动部门的研究显示,一个人失业的时间越长,重新上岗的难度也越大。长期的待业会进一步导致职业竞争力的下降、就业心态的恶化等等。职业规划师、某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杨奕敏认为,对于“过期毕业生”来说,各种就业门槛有些是客观就业环境造成的,但也有些是个人主观原因。客观环境一时难以改变,毕业生只能多从自身的调整上找出路。社会人才市场不同于校园招聘,毕业生必须与在职人士在同样的标准下接受挑选,这种情况下,毕业生在个人职业定位的明确、求职期望值的调整、职业竞争力的盘点以及求职技巧等方面都需要下功夫。另外,杨奕敏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有待引导,“很多毕业生在上海找工作找了半年了没有结果,却还是不愿意到其它城市找找机会,还有些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岗位开始做起,这些也都是导致过期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原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