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垃圾回收新算法
Java依托于垃圾收集GC机制,可以自动回收垃圾即释放堆空间,让其他对象可以使用此部分空间。而采用了某种 GC 算法的收集器(Collector)称之为某某垃圾收集器(Garbage Collector)。目前 Java中采用的垃圾收集器一般包括:引用计数法(Reference Counting Collector)、 Tracing算法(Tracing Collector)、Compacting算法(Compacting Collector)、Coping算法(Coping Collector)、Generation算法(Generational Collector)、Adaptive算法(Adaptive Collector)。
3.1 引用计数法
引用计数法是唯一没有使用根集的垃圾回收的方法,该算法使用引用计数器来区分存活对象和不再使用的对象。一般来说,堆中的每个对象对应一个引用计数器。当每一次创建一个对象并赋给一个变量时,引用计数器置为1。当对象被赋给任意变量时,引用计数器每次加1,当对象出了作用域后(该对象丢弃不再使用),引用计数器减1,一旦引用计数器为0,对象就满足了垃圾收集的条件。
基于引用计数器的垃圾收集器运行较快,不会长时间中断程序执行,必须适宜地实时运行的程序。但引用计数器增加了程序执行的开销,因为每次对象赋给新的变量,计数器加1,而每次现有对象出了作用域,计数器减1。
3.2 Tracing算法
Tracing算法是为了解决引用计数法的问题而提出,它使用了根集的概念。基于Tracing算法的垃圾收集器从根集开始扫描,识别出哪些对象可达,哪些对象不可达,并用某种方式标记可达对象,例如对每个可达对象设置一个或多个位。在扫描识别过程中,基于Tracing算法的垃圾收集也称为标记和清除(mark-and-sweep)垃圾收集器。
3.3 Compacting算法
为了解决堆碎片问题,基于tracing的垃圾回收吸收了Compacting算法的思想,在清除的过程中,算法将所有对象移到堆的一端,堆的另一端就变成了一个相邻的空闲内存区,收集器会对它移动的所有对象的所有引用进行更新,使得这些引用在新的位置能识别原来 的对象。在基于Compacting算法的收集器的实现中,一般增加句柄和句柄表。
3.4 Coping算法
Coping算法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句柄的开销和解决堆碎片的垃圾回收。它开始时把堆分成一个对象面和多个空闲面, 程序从对象面为对象分配空间,当对象满了,基于Coping算法的垃圾收集就从根集中扫描活动对象,并将每个活动对象复制到空闲面(使得活动对象所占的内存之间没有空闲洞),这样空闲面变成了对象面,原来的对象面变成了空闲面,程序会在新的对象面中分配内存。
一种典型的基于Coping算法的垃圾回收是stop-and-copy算法,它将堆分成对象面和空闲区域面,在对象面与空闲区域面的切换过程中,程序暂停执行。
3.5 Generation算法
stop-and-copy垃圾收集器的一个缺陷是收集器必须复制所有的活动对象,这增加了程序等待时间,这是Coping算法低效的原因。在程序设计中有这样的规律:多数对象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少数的存在时间比较长。因此,Generation算法将堆分成两个或多个,每个子堆作为对象的一代(Generation)。由于多数对象存在的时间比较短,随着程序丢弃不使用的对象,垃圾收集器将从最年轻的子堆中收集这些对象。在分代式的垃圾收集器运行后,上次运行存活下来的对象移到下一最高代的子堆中,由于老一代的子堆不会经常被回收,因而节省了时间。
3.6 Adaptive算法
在特定的情况下,一些垃圾收集算法会优于其他算法。基于Adaptive算法的垃圾收集器就是监控当前堆的使用情况,并将选择适当算法的垃圾收集器。
4 GC新算法概述
基于上述对几种收集器算法优缺点的对比分析,提出一种既可以满足程序对实时性的要求,同时也能避免内存泄漏的较完全的垃圾处理算法。
4.1算法描述
4.1.1内存划分
(1)把一个堆内存划分成两大块,一块是活跃区,占堆大小的2/3,活跃区划分成大小相同的8个块,并且为每个块设置一个计数器int cnt[x](x取1~8),用来记录每块内存中动态分配的被引用对象总数。另一块是保留区,占堆大小的1/3,设置两个常数min和max,分别用来表示保留区的初始大小和最大可增加到的大小。(min的值小于堆大小的1/3,max的值可以自行设置但最大值不超过堆大小的1/3)。
(2)为堆中的每个对象设置一个标记位(标记位放在一个专用数组cnt[x](x取1~8)中)以表示其是否被引用,在对象被引用时计数器就开始动态地统计计数,记录本块中被引用的对象个数。
(3)通过比较计数器值的大小来判断应该扫描哪个块,而不是利用搜索所有对象的方法。具体结构如图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