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设计应用 > 3D技术:一场视听领域的全新革命

3D技术:一场视听领域的全新革命

作者:时间:2010-05-28来源:网络收藏

  

得益于影片《阿凡达》的成功,带来的视觉震憾让人们对“身临其境”的体验从空想转为现实——迎面袭来的攻击、如梦似幻的森林、触手可得的野兽……科技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品质的升级需求。因此,在《阿凡达》的火爆中,-IMAX放映厅中的一票难求显得不出所奇,也因此,随后带来的产品研发热度也让人们看到了3D生活在加速。

,是一场毋庸置疑的视听领域全新革命,人们在慢慢接近更为真实的观看体验。

3D沿革之路

3D,英文即3Dimension(线度、维),传达的是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比2D画面显示得更为逼真立体,画面人物及内容都仿佛跃然于屏幕之上,让观众有身在其中的感觉。

然而3D并非最近几年才开始研发。根据记载,最早的3D可以追溯到1944年,名为DavidBrewster的外国人通过一个立体镜拍下了世界上最早的3D照片。如今,3D照相机也并不那么新奇了,模仿双眼的双镜头立体相机对摄影爱好者而言在网上就可以进行购买。

1915年,全球首部3D电影《爱的力量》开始摄录并制作,1922年正式公映。1935年,首部彩色3D电影面世。

随后,3D电影的制作逐步升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不少3D电影作品,迪士尼、环球国际、哥伦比亚等知名片商在内都开始投资3D电影。这段期间也被喻为3D电影发展的黄金期。不过后来,虽然3D影片的制作热情高涨,然而3D投放在电影院时依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这样的影院数量又很少,成本很难收回。于是在业绩和利润的报表前,片商依然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2D影片制作上,3D版本只是在近年有所修改或进行回炉制作。

首部3D纪实片始于80年代中期。1986年,迪士尼主题公园和环球影城上映了由迈克尔·杰克逊出演的3D影片《CaptainEo》。

近几年,3D影片一直在升温,在我国也出现了同样的浪潮。首部登陆我国的3D电影为《地心游记》,这部改编自凡尔纳同名小说的电影,仅仅凭借着不足100块的3D立体银幕,就在两个月内创造了6000多万元的票房。《地心游记》的成功带动了很多影院对数字银幕的改造需求,更新一些如数字服务器、投影镜头等设备以便能够放映3D电影。

到了2009年,有人称之为“3D立体电影元年”,更多的3D立体电影进入市场,来势汹涌。《冰河世纪3》刚刚下档、《飞屋环游记》接踵而来,更多的人体验到了3D奇迹。中国也开始加紧3D电影的制作,首部国产3D电影《乐火男孩》悄然上映了。

在3D电影走俏的同时,《变形金刚》、《星球大战》等全球倍受推崇的影片也计划将原片3D处理后重新发行,再战银幕。到了2009年年底,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耗资5亿美元的电影巨作《阿凡达》同时以2D、2DIMAX、3D、3DIMAX等多种版本在全球公映,彻底掀起了全球3D热潮。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还在2010年CCBN的主题报告会上对3D影片的制作予以强调,他说,《阿凡达》一部电影的全球票房就已经超过了中国全年电影票房的产值,这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对广电产业的重要性。

3D成像

3D成像技术最基本的原理是相似的,就是利用人眼左右分别接收不同画面,然后大脑经过对图像信息进行叠加重生,构成一个具有前-后、上-下、左-右、远-近等立体方向效果的影像。更通俗些解释,就是用两个分开的镜头来模仿人的左眼和右眼,就像人的眼睛看到两幅具有些许区别的图像来制造深度感,从而图像仿佛由屏幕表面向后方延伸,有时又仿佛从屏幕向观众方面伸出。

3D成像技术原理

3D成像技术原理

总体来讲,3D显示技术可以分为眼镜式和裸眼式两大类。裸眼3D目前主要用于公用商务场合,将来还会应用到手机等便携式设备上,然而目前的技术并不成熟,距离产业普及尚有一段距离。

而在家庭及影院领域,目前走进人们生活中的,或者说即将走进显示器、投影机机等不同终端的,都采用的3D眼镜配以使用。

在眼镜式3D技术中,我们又可以细分出三种主要的类型:色差式、偏光式和主动快门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色分法、光分法和时分法。

色差式3D技术

色差式3D技术,又有说法叫“立体照片方式”,是过去最常用、历史最悠久也最初级的3D投影形式。中国一些游乐场所的3D电影体验馆中看到的往往应用于此技术。这种显示技术其实利用的是色差,利用两台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幅画面中,用肉眼观看的话会呈现模糊的重影图像,只有通过对应的红蓝等立体眼镜才可以看到立体效果,就是对色彩进行红色和蓝色的过滤,红色的影像通过红色镜片蓝色通过蓝色镜片,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3D 成像 电视 技术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