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市场分析 > 大生态时代下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机遇和挑战

大生态时代下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机遇和挑战

作者:李珂时间:2016-04-26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编者按:全球包括中国的ICT行业,正在步入一个大生态时代。这一时代具有大融合、全开放、强关联、多方向的特征。在工业领域,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领域,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引导下,国内企业应该更多地和中国的指导企业衔接;在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领域有赖于行业组织和政府加大投资。于此背景下,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摘要:全球包括中国的行业,正在步入一个。这一时代具有、全开放、强关联、多方向的特征。在工业领域,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领域,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引导下,国内企业应该更多地和中国的指导企业衔接;在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领域有赖于行业组织和政府加大投资。于此背景下,中国的产业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4/290263.htm

  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速从2014年的10%到去年的负增长,WSTS的数据认为今年市场的主要增长点还是在传感器和光电器件,IC产业市场的增长率将会是0%。全球的半导体市场在经历了两年半的繁荣之后,是不是又将步入新一轮的市场低谷?全球包括中国的行业,正在步入一个,这一时代对于中国产业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

下的4个特征

  大生态时代下国内的IC产业有4个特征:、全开放、强关联和多方向(英文缩写为FORM)。

  。新工业革命是指我们的IT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现在我们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呈现出IT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速度在不断加快。IT技术和社会生活、社会服务的融合也在日益推进;

  全开放。Wintel体系已经被现在的“Android+ARM”体系所替代。包括智能终端以及相关的智能应用都是采用Android+ARM的体系。在互联网的思维状态下,现在出现了一种思潮——硬件免费提供,通过服务来收费。这导致芯片价格的压力越来越大。可能有一天,硬件厂商要求芯片厂商技术和标准完全开放给大家。在开放的条件下,芯片产业将会有两个特点;

  强关联。所谓的强关联1.0,就是芯片厂商不仅卖产品,还要卖服务,还要给出解决方案(MTK模式)。芯片厂商和客户之间关联度就大大加强了;

  多方向。高通一方面是靠他的芯片和解决方案,同时靠知识产权IP,构建了一个联盟。在当下大基金的支持以及企业收购浪潮背景下,国内厂商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和产品,各厂商都在寻求自己企业的多元化和利润来源的多元化。

国内产业7个发展趋势

  随着成本的下降和创新的驱动,未来3-5年,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以及大数据(包括移动互联网)这几大新兴应用领域,对于硬件厂商、软件厂商以及芯片厂商,将会快速成长为一个规模化的市场需求。

  如今互联网已经细分到移动互联网,下一个细分领域将会是工业互联网和家庭互联网。例如西门子安贝格工厂服务器和电脑机柜数量与数控机床和机械手的数量一样多,这个工厂看起来就像一个大的云计算中心。由此可见,现在整个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未来,每个工业企业都将连接到整个大的工业互联网领域当中。家庭互联网也一样。小米的智能电视已经卖得比手机还便宜,去年电视机的总产量是1.4亿台,智能电视的产量是8300万台,占总产量的70%。由此可见,未来家庭互联网的兴起也是指日可待。

  智能制造大规模的普及对于芯片和未来相关设备的需求将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智能制造包含两个范畴:一个是智能制造设备,包括无人机、数控机床、3D打印和机器人。同时,我们研究德国的工业4.0可以发现,智能制造不仅仅是设备的智能化,而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从供应链、价值链,再到最终的营销体系,要全部实现智能化,这对于芯片和未来相关设备的需求将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

  人工智能现在的蓬勃兴起将会对计算芯片产生巨大的需求。前一阵最热门的话题就是Google的AlphaGO和李世石的围棋大赛4:1,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快到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一发展的背后支撑是强大的计算能力。因此,对于计算芯片(包括高传输的通信芯片)将会产生巨大的需求。

  信息安全市场在中国本土是一个可供挖掘的巨大金矿,对于这一市场主要可以划分为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党政军,这一方面是封闭的,外资企业想要参与到这个领域当中是比较困难的;第二方面是行业应用,包括金融、电信、能源和交通领域。对于这些领域,企业的主导性比较强,推动力是需要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第三方面是消费级市场。这也是信息安全领域真正广阔的市场。

  基于安全,需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这一体系既包括IT产业,也包括产业。首先,对于本土厂商是一个大的机遇;同时,对于外资企业也并不会形成壁垒。这需要看外资企业如何调整自己的业务战略,用怎样的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商业业态来进入到中国的市场中,如何在合作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

  厂商之间的竞争也将由过去的平台之争转向生态之争。在过去的行业中,一个IC设计企业经常只能火三五年。这种基于某一个平台的企业,这个平台繁荣的时候他们就繁荣;这个平台没落了,这个企业也就会随之没落。现在国内一些企业也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关注构建生态体系,从而解决从平台向生态体系竞争转变的问题。

国内市场面临的一些机遇和挑战

  在市场规模上,去年中国市场的增长率是6.1%,相对于全球的-0.2%还算不错。但是与前年相比,已经从16%下降到了6.1%。对于今年的预测,我们认为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增速可能只有5%左右,而且这是以人民币测算的增速。而由于今年人民币可能会贬值5.5%,所以如果以美元来计价的话,今年国内集成电路市场的增长率很可能是0%。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如果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持续政策和产业转型能够顺利实现,未来两年我们的产业增长、市场增长,才可能重新回到相对较快的轨道当中。

  现在整个行业应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个人计算机产量下降了10%,手机产量增长率为7.8%,智能机增长率为11%。由此可以看到两个问题:1、PC市场下滑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2、手机市场的增速也有下滑趋势。过去中国手机产量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去年只有7.8%,智能手机也只有11%了。

  反观中国的消费类市场,往年都是3%左右,去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增长在7%以上。由此可见,家庭互联网和可穿戴设备这些新兴市场,从增速上已经开始发力。同时,在智能汽车的问题上,包括"中国制造2025"的问题,这两个领域,在去年还是以30%的速度在增长。而由于汽车产业第一技术门槛高,第二认证周期也很长,集成电路产业要进入这个市场难度比较大。所以国内的集成电路企业要开始啃硬骨头了。

  MCU和模拟器件是增长比较平稳的市场,但是去年增速却排前两位。工业以及汽车产业中主要的应用就是MCU。国内2004年很多企业在搞MCU,当时调研结果表明,至少有20家,几年后全部都不做MCU了,因为做MCU需要做一些参考设计,需要像飞思卡尔那样从大学生开始培养人才,这个难度很大。但现在真正市场需求方向在转型,工业领域对于模拟芯片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模拟是我们的强项,半数以上中国IC设计企业都在做模拟,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模拟器件的春天又要到来了。

  我们将设计企业去年和今年的对比来分析,增长比较快的两个企业是海思和展瑞。海思从100多亿发展到了200多亿元,展讯和瑞德科合并后,现在叫展瑞,也100多亿元,这两个是表现比较突出的。他们靠的什么呢?海思靠的是在手机领域和视频监控领域创新;展瑞则是靠整合。据统计,这两家企业如果把销售额拆开来看增长的并不大,而整合之后带来的则是较高的增长。剩下其他企业增速并不快,基本就是行业的平均增速(大概10%到20%左右)。

5点策略

  新兴市场:云、物、大、智、移在未来3-5年在ICT领域将会快速地成长,会给我们带来大量的市场机遇,因此国内企业需要关注这些领域,而不是说还把它们看作一个云里雾里的市场。

  在工业领域,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领域,在"中国制造2025"这样大的战略规划的引导下,国内企业应该更多地和中国的指导企业衔接。例如新松机器人、大疆无人机,国内企业需要跟更多这样企业接触和沟通。

  在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领域,需要行业组织和政府加大投资,如果从现在的市场占比1%能够达到4%,那至少能够支撑一大批的中国IC设计企业。

  在IC产业中还应大力提倡的是协同创新的概念。因为协同创新既可以节省资源,又能迅速占领市场,实现企业共赢。去年中芯国际跟高通做的28纳米就证实了这一点。未来一定是协同创新的时代,同时还可以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

  另一个需要提倡的是逆势收购的概念。我们看到,我们想收购很多外资企业却并不成功。前两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外资企业并不愿意接受整合。而在当下这一背景下,外资企业的日子开始不好过,这个时候是我们资本界走出去,大规模的整合全球资源很好的契机。

小结

  中国存储器曾错过了很好的发展机遇。2009年的时候,存储市场不景气,可供选择的企业也很多,现在全球只有三家了,前几年存储器市场增长很好,10%到20%。如果想找存储器厂商合作,就只有三家,不像原来还有六七家。但是去年、今年和明年,全球市场又将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这恰恰是国内资本大规模走出去的最佳时机,因此国内资本行业也要有自己的信心,要抓住这一个新的机遇。(注:本文来自于“2016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上的讲演,该会由赛迪顾问承办,2016年3月24日,北京)

参考文献:

  [1] 李珂: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回顾与展望.电子产品世界. 2015(5):9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电子产品世界》2016年第4期第4页,欢迎您写论文时引用,并注明出处。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