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管理赏析 > 帝王学纵横谈

帝王学纵横谈

—— 治国宝典《贞观政要》(3)
作者:叶钟灵时间:2012-04-26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各取所长,广任贤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31815.htm

  “君主不能一人独断”是太宗与群臣总结历代兴亡教训时,得出的另一重要结论。唐太宗于召见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时,问以治道。张玄素意味深长地奉答:“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稟爱奉行,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资治通鉴》)四年,太宗与臣讨论隋文帝独断之事更有所发挥,云文帝“每事皆自决断,虽即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广,海内之众,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政体》)

  在封建专制之下,的诏令就是法令,一切法律对于都是没有约束力的。初年,遇有太宗不按律令办事时,经过大臣提醒,太宗能立即改正。到中年以后,太宗任情用法的情况多有发生,“或屈伸在乎好恶,或轻重由乎喜怒”,臣下则引用儒家经典、历史教训以提醒和要求太宗,一般也能接受。太宗曾云:“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公平》)。当时大理寺卿戴胄更将的言和法区别了开来,他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皇帝之言),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须)忍小忿而存大信。”(《公平》)太宗又谓大臣曰:“朕见隋炀帝都不以官人违法为意,性多猜忌,惟虑有反叛者。朕则不然,但虑公等不遵法式,致有冤滞。”对于自己临朝决断有不合于律令者,要求大臣不要以为小事就不提出来,他指出:“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政体》)把坚持法令提到了国家兴亡的高度。

  太宗即位后,仍面临着长期战乱造成的生产凋敝、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亟需忠臣贤良妥善治理。在调整最高统治集团的过程中,曾遭到权贵的抵制以及原秦王府中旧人的不满,但在太宗逐步提高了认识之后,决心把受谏和任贤作为保证治理的两条基本措施。他说:“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仁义》)提出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的理念,并以“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的用人标准,(《崇儒》)以及“各取所长”的用人原则。太宗将当时最优秀的人物放到重要岗位上大胆使用,创造出了国泰民安的清平世界。当时的贤臣有:房玄龄——虔诚奉国,尽心竭力;杜如晦——聪明识达,经营四方(世有“房谋杜断”——房擅智谋,杜长决断之说);魏征——拔于仇虏,任以枢要,有良工人镜之称;王珪——嫉恶好善,激浊扬清;李靖、李(徐)勣——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虽古之名将莫能相比,等等,《贞观政要》一一为之介绍。其实,为君不易,为臣极难,一旦君明臣贤,如此君臣相遇,无乃如鱼得水,政乃得治。

  《贞观政要》是将唐太宗作为理想帝王、后世楷模而编写的一本史作,用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国牧民之道。但吴兢上书后未得中宗、玄宗等重视,“撅后文宗践位,始喜读而笃行之……自是以来,其书盛行于世”。宋、元、明、清各朝对《贞观政要》十分重视,历代帝王都从中借鉴,以期长治久安。据说,《贞观政要》也是“一部伴随毛泽东重要政治军事决策的巨著。”

  《贞观政要》在海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邻国日本、韩国等。日本历代最高统治者常将《贞观政要》作为必读教材。日本鎌仓时代即将《贞观政要》译成日文。建立三百年德川幕府牢固基础的德川家康曾令人讲授此书。江户时代爱读此书的藩主不少,历代天皇均以此作为帝王学教科书进讲。韩国除古代君主外,即使是现代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如前总统金泳三,在其就任总统之前也曾反复研读过《贞观政要》。



关键词: 贞观 皇帝 201204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