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市场分析 > 中芯模式困局:疯狂扩张产能削弱了研发水平

中芯模式困局:疯狂扩张产能削弱了研发水平

作者: 时间:2009-11-1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

  “中芯模式”,在地方政府追逐GDP的目标下,一度被其他同行纷纷效仿。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9738.htm

  但实际的局面是,它的多个工厂一直吃不饱。比如,由于缺少订单,截至目前,规划庞大的武汉12英寸厂每月产能仅3000片。去年危机来临后,北京12英寸厂曾一度停产。

  体现在技术研发上,中芯自身技术能力一直落后于对手。尽管90纳米、65纳米已经量产,但订单仍集中在0.13微米工艺领域,而这也是台积电一直对它发起诉讼的区间。技术基础的缺失,让它备受诉讼之苦。在连续亏损的情势下,2005年,它被迫答应赔偿1.75亿美元,而今,无奈再次拿出2亿美元,外加8%的股份。

  当然,中芯并非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它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光罩供应商,拥有核心技术,但是,相对主业,它还只是辅助业务。整体看来,在四大代工企业中,它的研发能力最弱。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为中芯现有模式辩解说,台积电、联电有规模优势,如果中芯只是依靠原始积累,超越它们将遥遥无期。因为,它们已经能够进入标准制订的时代。

  大概是张汝京对过去5年左右的产业判断有了失误。因为,他大幅举债高速扩张产能,是建立在半导体产业高速增长基础上,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如果押准,将能赶上需求节奏,一战成名。而且,大幅扩产动作,还能带来资本市场效应。

  “他主要就是想造效应。”上述产业人士说。

  此前,谈及中芯模式,台积电前CEO蔡力行曾深有意味地对CBN说,至少台积电是一家“有根”的公司,“不是漂浮着的”。

  中芯如何变局

  张汝京的产业号召力有目共睹。少了他的,在和解赔偿、人事调整之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局?

  赔偿金将是直接冲击,2亿美元几乎等于2009年资本支出的总额,它目前仍有几亿美元的银行欠款。

  但和解协议条款,倒有微妙之处:中芯不但赔偿2亿美元,还将“授予”台积电8%的新股。加上认股权证,交易结束后,它就持有中芯股权10%的股份,成了股东。

  这一比例不低。去年入资的大唐控股仅16.55%,上海实业略高于10%,如交易完成,台积电将成为第三大股东。

  台积电会收购中芯?这恐怕不太可能。因为半导体制造业已被提高到战略高度,而且中芯背后国有资本色彩越来越浓,大唐控股注资后,公众甚至称它为国有企业。加上它在本土的地位,中芯控制权不可能易手。

  但台积电这手策略意味着什么?“至少有两重目的:一是了结眼前诉讼,算是以知识产权换了现金与股权;二是成为利益攸关方,可以影响中芯运营。”一位资深半导体专家分析说,从持股比例看,未来,台积电有望进入中芯董事会。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