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光伏产业能否等来黎明?
数据显示,2008年9月之前,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内,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多晶硅曾经从四五十美元/公斤狂飙到450多美元/公斤。而从2008年9月开始,硅原料价格迅速作自由落体运动,从400美元/公斤直线降到了100美元/公斤,甚至更低。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9383.htm“在暴利时代,谁能拿到多晶硅,谁就能赚钱。”叶志卿说。但随着硅原料价格的迅速下跌,此前“锁定原材料”成为光伏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却成为光伏企业的“烫手山芋”。
浙江一家组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组件企业甚至面临着失去控股权的危险,因为它们中有不少签订的都是对赌协议。
所谓“对赌”,指的是在下游组件企业与上游多晶硅厂签订供货合同后,如果前者不按照合同价购买后者的多晶硅,则后者可以卖给其他企业。其中,与合同价格的差价部分由前者来支付。同理,如果后者不能按照合同供应足够的多晶硅,则前者同样可以从其他渠道购买,其中差价则由后者来承担。
“很多企业因‘锁定原材料’被套牢,就像股市下跌,来不及逃,只是套多套少的问题。”衢州市经委工业投资和规划处副处长周翔介告诉CBN记者。
2009年一季度,开化县单晶硅企业的开工率只有50%。记者掌握的一份开化县的政府文件显示,“两硅”企业产值下滑主要受价格因素影响,有机硅主要产品价格下跌超过35%,单晶片价格不到去年的1/3,多晶价格不到去年的1/6。
“2008年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值170亿元,2009年估计只有100个亿左右。目前正常开工企业60家左右,量不会低太多,但产值肯定要比去年低,主要是因为多晶硅的价格降。”沈福鑫告诉CBN记者。
政府推手
回顾此轮光伏产业投资热潮,如果说蜂拥而入的民营企业提供了充裕的资本,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背后政府推手。
“很多跟风进来的企业,跟地方政府的盲目引导有关联,一些地市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还把引进新能源作为一个考核标准。”沈福鑫说。
比如,“皮革之乡”海宁市提出的口号是,从皮革纺织电子跨行到光伏产业。
海宁市出台扶持政策规定,2008年至2010年,太阳能光伏企业投资项目,其生产性设备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按竣工后认定的生产性设备投资额给予3.5%的奖励;太阳能光伏企业其利润总额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由市财政给予全额奖励,企业销售收入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部分按50%予以奖励……
衢州市开化县对年实际生产能力达1000吨的多晶硅项目竣工投产后,县财政给予企业一次性项目贴息100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年新增实际生产能力100吨,再给予企业一次性项目贴息100万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