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市场分析 > 危机下的光伏产业能否等来黎明?

危机下的光伏产业能否等来黎明?

作者: 时间:2009-10-3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

  徐的工厂要做的事情是,将拉来的,通过一定的生产程序,拉制成一种叫单晶硅的产品,然后销往下游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两年以后的2005年,新工厂实现销售收入5200万元,利税1185万元。而他当年承包的纸板箱厂,顶峰时期工厂年产瓦楞纸150万平方米,产值也才300万元。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9383.htm

  徐国六们的成功,带动了当地其他民营资本的介入,一些水泥生产企业、家具制造企业也转型生产硅材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8年开化县“两硅”企业达到5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家,完成工业产值32.58亿元,增长62.7%,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1%。

  在那个暴利时代,他们再次创业的故事在开化县坊间流传。比如说学历都不算太高,比如说原来从事的行业大都有环境污染或是消耗资源的特点,又比如说最近三年每年都至少翻倍地增加着财富。

  蜂拥的产业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此轮产业的投资热潮中,主要以民营资本为主。有正泰集团、万向集团、龙柏集团这样的知名民营企业,也有精编、纺织等行业的不甚知名的企业。

  “当初,要挤进这个行业的资本趋之若鹜,因为潜藏的利润实在太诱人,平均利润率超过30%,有的达到50%以上。”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告诉CBN记者。

  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在无锡尚德、浙江昱辉等企业海外上市的财富效应影响下,浙江的民间资本纷纷涌入太阳能产业,一些企业摒弃了浸淫多年的老本行,忙不迭地转投这个“钱景无限”的产业。

  “据我了解,浙江的针纺企业、房地产企业扎进这个领域的比较多。”叶志卿说,这个圈子的企业平时交往得比较多,谁先找到发财的机会,大家很快就会知道,然后就是跟着挤进去。

  叶志卿解释说,传统产业的毛利率已很低,保持平稳的增长不成问题,但要快速发展已很难,所以他们希望在新能源产业上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经济低潮时,有些制造企业更多的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保障一批跟随多年的工人就业,交完税收之后,老板其实已没什么钱可赚了。”

  目前,浙江的光伏企业主要分布在宁波、嘉兴、杭州、衢州等地。除硅矿产冶炼、系统集成外,在、硅棒生产,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板和组件生产、光伏电池应用等方面都有涉及。

  然而,一路狂奔疾进、看似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暴发后突然刹车。

  但沈福鑫认为,更多的光伏企业只是“喝到几口水”,一些企业甚至将前几年赚的钱都赔了进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开化县做单晶硅的企业主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更多的光伏企业则陷入“原材料锁定”的漩涡中。



关键词: 多晶硅 光伏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