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市场前景广阔 产业化与合作是关键
在汽车等新兴市场有所作为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7940.htm就世界范围而言,传感器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依旧是汽车市场。吴亚林认为,传感器的概念和技术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也要改变传感器主要在电子行业应用的传统思路,进入到电子以外的其他各个行业去配套。他说,汽车传感器很重要,企业很关注,虽然现在国产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大多是采用国外传感器,但将来国内传感器在这一领域的机会更多。国内企业要在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不但要把性价比做好,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并与应用系统单位很好联合。“我们带着兴趣和渴望进入到这个领域。”南京高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维平说,汽车无疑是传感器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但国产传感器在汽车上用量很少。多年以来,人们希望压敏传感器在汽车领域有所突破,虽然国内汽车产量增长很快,但国内传感器的用量还是不到10%,而且也多是低端产品。他说,国内的压力传感器普遍质量过得去,但产量上不来。最重要的是,产业化技术不过硬,产品产量一旦增加,质量就容易出现问题,质和量成为一对矛盾。
谷荣祥认为,国内传感器最大的问题是投资、规模、管理,汽车应用对传感器企业的价格、技术和规模要求都很高,国外压力传感器的企业1年的产量是几千万只,但国内企业的规模只有几万只。规模上不去,价格也下不来。资金也是最大的难题,民营企业缺乏大规模的投资能力,国家的资金大多不敢投入,即使投入,其力度也有限。
产学研用深化合作
在研究所工作多年,又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搞教学的施云波教授说:“我在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传感器的地位和作用,也希望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改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他进一步强调说:“我在传感器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我认为,国内传感器企业不应仅仅局限于汽车配套市场,配件市场也会是新的出路。另外,企业应该发挥拥有传感器核心技术的优势,将产业链延伸到整个系统,以自己的系统产品去打拼终端市场。”
李维平说,国外压力传感器领先优势明显,首先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技术基础,而且在设备、材料投入和后期技术跟进,包括工艺的提高和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合方面,都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能做到两分钟内生产的压力传感器。从国内的情况看,研发方兴未艾,但要实现产业化,真正形成量产,差距巨大。他认为,应该对国内外上下游产业链的思路进行拓展和梳理,希望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围绕产业化提供更多机会,并在资源整合方面发挥作用。
华南师大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副院长黄钊洪强调,汽车传感器是传感器产业的重头戏,不能因国外的大品牌垄断而放弃。他说,热敏电阻元件才几毛钱一只,但封装作成传感器,就可能卖七八元钱。他希望成立专门的汽车传感器协会,把产学研商用结合起来,重点解决传感器的商用难题。
敏协分会光纤传感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廖延彪认为,在光纤传感器方面,我国有市场、有人才,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家也不少,随着光通信的发展,光器件也会持续增长,但他也同时强调,要生产出适应国内市场要求、低成本、高可靠性的产品,需要产学研用很好地沟通与合作。
与会人士希望借助敏协分会提供的平台,相互交流经验,共同为国产传感器的大发展尽一份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