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产业开始进入井喷时代
此外,继5月29日,尚德电力宣布完成2300万份ADS增发,募集资金2.77亿美元。本周,尚德电力与世界银行集团成员IFC签署了关于5000万美元可转债的协议,用于支持其高转换率技术——冥王星技术的生产扩产计划和再融资需求。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6458.htm此前的6月25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已为天合光能提供5700万美元授信额度,用于贸易融资和外汇保值产品。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认为,随着近期光伏企业纷纷获得融资,不仅会给企业经营带来转机,更会给国内光伏产业树立极大的信心。困扰光伏行业的融资坚冰在慢慢消融。业内专家指出,这是光伏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信号。
规模效应带动技术突破
光伏产业的迅速扩张,不仅在单个企业内部形成规模效应,更重要的是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规模效应即将形成,这必将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
有数据显示,到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超过10家。到2008年年底,我国已形成1万吨以上的多晶硅生产能力,实现产量达4500吨。预计到2009年年底,我国将可形成3万吨左右的产能,产量突破1万吨,到2010年,在建项目总规划产能将达到10万吨左右。
英利控股首席战略官马学禄对记者说:“英利控股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目前已经降低至38美元/公斤,今年下半年,公司运用循环流化床法工艺的生产线投产后,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至30美元/公斤。光伏发电不再被认为是成本高达3-4元/度的奢侈品。平价光伏完全可以实现。”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维东补充说:“事实上,支持国投电力报出最低价的,正是与其捆绑进行投标的英利控股为其提供的低至9元/瓦的光伏电池组件成本。”据业内专家介绍,当多晶硅价格在50美元/公斤时,对应的装机成本大约是15元/瓦。
技术突破的消息也从中科院物理所传来。7月1日,世界上第一根太阳能冶炼的单晶硅由中科院物理所陈应天等专家制成。这标志国际首创的太阳能炼硅技术获得成功。这是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使高效廉价冶炼高纯硅成为现实。陈应天教授等应用他们所发明的无光象主动光学理论,廉价地制作了一种新型太阳炉,能有效稳定地将10000倍或更高倍数的太阳光聚焦在网球大小的范围,使硅棒的冶炼过程在1—2秒内完成。
光大证券新能源研究员王海生认为,2012年以前,全国平均每度电成本就可达到1元以内。
不过,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美国加利福尼亚硅谷有半数企业都要开始转向光伏研究,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在研发这块的投入太少。虽然产业规模已经很大,但是关键技术和设备依然靠进口,也就是说我们研发不够,科技创新不够。”他表示,要想彻底改变两头在外的局面,中国还要加大科研投入,早日实现光伏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