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中兴:复兴之路荆棘载途
作为第一代国产手机厂商,中兴一路走来可谓几经沧桑,从刚开始的鲜为人知到山寨泛滥时的中流砥柱,从智能机时代的国产四大巨头到上市后首次亏损。从少壮派执政终端事业部开始,中兴打出了复兴的旗号,但一年之后复兴之路却越发显得艰难。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65066.htm从最近国产手机的风头来看,华为凭借新机风风火火,联想收购摩托罗拉后形势大好,小米融资开出天价估值,魅族、OPPO等新生力量更是广见报端,但这一切似乎都和中兴无关,原先的巨头逐渐退居二线。不可否认,与同类企业相比,中兴更忧患、更灵活、更愿意自我革新,每况愈下的中兴手机到底错在哪了?

公关霸气,救不了营销
中兴的公关能力在国内无人能及,先是国母出访专用手机,而后被习大大当做国礼送予他国元首,更是传出普京是其忠实粉丝的消息。借助政治人物的巨大影响力,中兴在造势上不输于其他国内品牌,蹩脚的销量却反映了中兴的营销之痛。
在营销方面国内手机厂商各有所长,雷军借助互联网思维把小米捧上神坛,华为的话题营销成果显著,OPPO的广告策略奠定了其高端形象,魅族则借力打力扶摇而上,在手机市场纵横了十几年的中兴当然有着自己的套路。其实从线下到线上中兴的营销都很卖力,线下广告、互联网营销、话题制造等等一应具有,不少人争相抢购国母同款手机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然而中兴的营销在理念上有一个问题,中兴旗下的手机系列很多,努比亚、星星、青漾、红牛、天机等等,中兴的营销重在产品的转化率而非品牌宣传。以前依靠定制中低端手机跑量的中华酷联,在产品质量上已经给消费者留下了心理阴影,中兴的宣传营销对某一系列某一型号很有效果,但在整体上给人的印象是中兴就是一个低端品牌,这和小米的营销有着本质的区别。刘强东曾自掏一亿保证金帮助中兴炒红努比亚手机,但火的也只是努比亚。
中兴的公关优势是其他品牌难以企及的,如果能够很好地把公关话题转向品牌塑造,弥补在品牌策略上的短板,局面恐怕不致如此。营销上的不给力,使得中兴在品牌是已经慢人一步。
转型迅速,却快而不精
中兴作为国有企业,有长期是市场巨头,其强烈的忧患意识是难能可贵的。无论是人事调整还是品牌策略以及渠道策略,中兴很擅长革陈纳新。然而快速转型求变的同时,中兴也暴露了很多的弊病,快而不精乃至盲目跟随成了其发展的又一壁垒。
在小米异军突起之后,中兴率先以小米反小米,成立努比亚子品牌开始互联网战略。后来证明中兴的这一步是正确的,却也拖泥带水。首先努比亚在品牌推广上有创新,却也没有跃出原有的框架,而华为的荣耀起步晚却实现了整体超越,努比亚对于中兴来说更像是互联网思维实验的一个失败品,至少在给用户的印象里,努比亚和星星、红牛等并无太大不同,它只是中兴的一个系列,但这显然不是其初衷。快而不精,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
相比于努比亚,中兴的4G酷跑计划则卓有成效。天机、星星1号、V5等三款4G精品手机在4G之处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成就了中兴手机4G市场领跑者地位。然而命运再次没有眷顾中兴,OPPO在4G市场似乎更有前瞻性,牢牢把握了4G手机的高端市场,酷派也发力4G,在中低端市场傲视群雄。而后,华为、联想、小米等纷纷发布4G新品,中兴的优势是如此的短暂。如今新上市的主流机型不约而同的支持了4G制式,4G红利不在了,中兴却没得到太多好处。
中兴善于求变却变而不精,一系列的改变甚至模仿跟随直接导致了品牌定位的迷失。有句古语说“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如此形容中兴或许并不合适,但中兴在转型策略上更应避免盲目,自始如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