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视频监控需求与应用难点
车辆牌照自动识别是车辆自动识别技术中的一项,广义来说有三项:即定位技术,如GPS和GPRS;非接触识别技术,如RFID电子标签之类;再就是车辆牌照自动识别技术。
联网需求迫切:随着用户管理要求和手段的不断提高,建设重点转向高速公路的安全、高效运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份高速公路已形成路网,单独路段的异常事件造成影响的范围会越来越广,这必然要求相临路段之间能互通协调,这就带来了联网的需求。
联网信息主要包括数据和视频两部分。并已从单纯的联网收费、联网监视逐渐过渡到高速公路联网信息管理,并凸显出联网收费向联网综合信息管理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由于视频图像监控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所以联网监控是高速公路监控的必然趋势。然而,当前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的构成是一个混合式系统(模拟视频+数字视频)。且前端设备和各路段监控中心设备品牌较为纷杂、数据格式多样,使各路段视频监控系统彼此独立,无法充分发挥交通监控的路径诱导、多路径交通流量调控、联网调度、应付突发事件、及时统一调度的功能,更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高速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所以省域联网监控就显得尤其必要和迫切。
设计和需求脱节:诸多高速公路专业设计人士反应,高速公路摄像机的安装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光线、早晚、白昼、季节等,综合各种因素如何发挥其最佳作用是目前最大的难点。事实上,高速公路路段监控很多时候并不能事先知晓哪里应该安装摄像机,通常是在某个位置频繁发生事故后,才知晓该处存在监控盲区。因此,高速公路的陡坡、弯道、隧道、桥梁等路段都是重点监控对象。
全程监控:高速公路实现全程监控并不容易。要实施全程监控方案,须设置完善的、合理的外场监测设施,实时地、全面地监视高速公路的状况,及时发现或检测高速公路事件;须设置完善、功能强大的中心控制系统,及时地收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并快速地制定合理、具体的监控方案;须设置完善的信息发布设施,接收并显示中心控制系统发布的信息指令,对车流进行疏通和诱导,减少因人为因素而导致二次事故的发生。
目前,行业内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成体系的全程监控系统方案。同时,高成本也是制约全程监控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较为普遍的是在重要路段实施全程监控,如一度被人们称为“死亡之路”的海南省东线高速公路采用全程监控系统,共在东线高速公路设置卡口设备11个、测速设备18套、电视监控设备22个,平均每10公里一个,实现东线高速公路无缝隙覆盖监控。而广深高速公路东莞至广州路段形成了由165个闭路电视监控点、82套交通流检测设备、6套区间测速系统、15套事件检测器和40块可变情报板组成的全程监控管理系统,平均每0.75公里路程就有一个“电子眼”。
硬件设备保护:众所周知,高速公路很多设备裸露在室外(或野外)工作,环境恶劣,又无防护,损坏会比较普遍。广东新粤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王新华指出:“高速公路摄像机遭雷击比较多,尽管安装了防雷设施,还是容易被损坏。所以需要找人去排查,外场的摄像机都装得比较高,排查也很难”。
互联互通: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营运有限公司机电管理部宋小东认为,高速公路联动包括公司内部联动、公司外部联动(如联动公安部门等),通过网络软件平台实现共享等。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全省高速公路相关信息还无法全部联动,只是局部联动。至于跨省联动目前还无法实现,但确是今后发展的大方向。
设备接口无法统一问题。设备向数字化发展,但现在已有的设备还无法做到接口统一。现在很多设备需要从模拟状态转化为数字的,就需要很多转换接口设备,这是目前暂时无法实现的问题。
软件问题:目前,高速公路安防硬件基本上趋向成熟,需要受到重视的是集成软件的建设。关键是如何实现软件层面的整合,包括网络技术、软件技术、集成技术等。软件应用,如区间测速、车牌识别、集成使用都需要强大的软件来支撑,所以软件的改进和完善比较大。
高速公路对图像管理很重要,以前都是监控、收费人员看图像,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存储器需求量大。如果高速公路智能监控软件做得好,通过智能监控软件,来处理、提取有问题的图片、重点监测有问题的图片就可以解决,同时通过软件分析过滤掉正常图片,只存储问题图片,使存储设备、存储空间得到最佳应用。
事实上,高速公路对数据管理往往大于图像管理,尽管采用图像监测,可以分析相关信息,而高速公路数据则需要常年分析,对数据功能的深度挖掘对高速公路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现在都在关注联网收费的安全性和不同的路段收费如何划定,同样需要强大的软件来支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