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研发进展可人:盘点近期出现的电池技术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生物化学家、研究人员史梁(Liang Shi)说:“我们研制了一种独特系统,这样我们就能模拟细胞内发生的电子转移过程。我们测量的电子转移率快的令人难以置信,这种速度足以支持细菌的呼吸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发现还有助于我们了解碳是如何在大气层、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的。史梁说:“当有机物通过化学反应致使铁减少时,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而把铁作为一个能量源时,细菌会把二氧化碳组合成食物。如果我们了解电子转移,我们就能弄明白细菌是如何控制碳循环的。”
通过显微镜看到,海洋细菌希瓦氏菌的合成版本与碳电极发生互动
汤姆-克拉克博士正在东安格利亚大学进行研究的希瓦氏菌
汤姆-克拉克博士正在东安格利亚大学进行研究的希瓦氏菌
生物电池可以用来为手机充电器提供电能
复旦大学研发新型锂电池 电动车充电十秒可跑100公里
记者日前获悉,复旦大学吴宇平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突破传统旧制,首次提出“电位穿越”理论,并制成了平均充电电压为2.4伏、放电电压为4.0伏的新型水溶液可充锂电池(简称为“水锂电”),这一成果大大突破了水溶液的理论分解电压1.23伏。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子刊《科学报道》刊发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已引发美国能源研究机构、企业关注。
据了解,传统方法制造的锂电池生产成本较高,且其中有机电解质溶液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业界一般采用“极化”方案(即不断尝试使用新型的材料制作电极)来解决水锂电的核心问题——防止锂离子和水在低电位发生反应。但该方案只能使水锂电所产生的电压最多达2.0伏,且充放电效率低。
吴宇平教授则另辟蹊径,用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制成复合膜,包裹在金属锂外。这层复合膜帮助锂离子的电位在正负极之间“时空穿越”——在它的作用下,质子和水分子无法在低电位下得到电子,就不会在锂离子迁移过程中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