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舱大模型为啥成了鸡肋?
1、现在的座舱GPT能干啥?
2、用户在期待啥?
3、GPT为什么实现不了用户的期待?
座舱GPT能干啥?
目前,车企搬进智能座舱的GPT大模型主打功能有四:灌注了汽车知识的用车助手、压缩了文旅知识的出行助手、可查询影音知识的娱乐助手、可联网找答案的百科知识问答。乍看起来,这些车载GPT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给被迫活到老、学到老的现代人提供专家系统支持,聊天机器人之前中看不中用,现在可以做到以自然语言的形式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交互,虽然很多时候也是牛头不对马嘴,让人产生“究竟是错付了”的荒诞感,但毕竟有了大幅度改观。
用户在期待什么?
人们把自动驾驶划分成5个等级,并将可以全面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可在任何场景下执行驾驶任务的L5作为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同样,如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制定的智能座舱智能化等级分类标准所示,人们对智能座舱的终极期待是它可以全场景主动感知用户的需求,并通过调用应用、服务、工具和系统设备,主动满足用户的需求。
座舱GPT为何不能满足用户期待?
理论上来讲,大模型带来了理解和生成两个关键能力的根本性提升,似乎可以满足用户对智能座舱的期待,但实际表现却并非如此。是因为大语言模型的底层架构不合适?还是因为车企们没有发挥出大模型的潜力?
写在最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