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动汽车充电市场:一门值得探索的生意
编者按:搞电动汽车的方法,其实真的不像传统汽车厂家卖裸车的办法,把车交给车主,汽油和加油站由成熟的合作伙伴搞定,目前这是一门值得做很多探索的生意。
日产在这方面就要吃亏很多,美国市场上9万辆的保有量,其实并不能推动合作伙伴大规模的为其树立一致的标签,聆风车主其实不是很容易找到快充点。由于合作伙伴的诉求不同,很难形成一致出口给车主,使其快速找到充电桩并使用起来,这样循环下来,也就影响到了里程。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11/339742.htm从技术角度看,特斯拉和日产两个车企对待充电的曲线,一个是追求数字和效果,一个是追求务实(整个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主,其实这两者的充电速度挺有趣的。如下图所示:
特斯拉给85Kwh电池系统充电的峰值功率为120kw,维持时间约为10分钟,接下来开始慢慢降功率,这是非常典型的分段SOC充电法子(备注:等电池老化,SOC偏差后面时间可能更短)。充电30分钟,约为55%,电量为40~45KWh左右,平均功率折算为80KW,充电30-60分钟,约为30%,电量为24kwh左右,平均功率为50kw。
聆风(30kwh)的充电功率设计比较平,恒流120A充电,从320V上升到380V。充电30分钟,80%SOC,电量为22~24kwh,平均功率折算为45KW,后5分钟,基本电流下来,到80~-90%充电基本结束。
小电池系统天生从绝对数值上吃亏,加上特斯拉可以宣传功率和电流,使得两者差异看起来比较大,其实把聆风的电池配置成60KWh,两者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后者的时间更多一些。

图3特斯拉的充电功率

图4特斯拉的充电时间

图5聆风的充电功率
想清楚一些,新进入方不管是做IT、做通信还是做电器的,都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做的不一样,也是这门生意魅力所在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