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 动力电池安全引人瞩目
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新能源汽车实现销量1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26.9%。其中,纯电动汽车售出12.6万辆,同比增长161.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完成销量4.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64.2%。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7/294519.htm尤其是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能、质量直接关系着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景。
实现500万辆目标需要打通“安全关”
早在2012年,国务院就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要超过500万辆。
在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汽车工业学会电动汽车分会理事长陈全世表示,500万辆的目标并非不可能完成,但是需要官、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实现“一体化”推进,真正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逐步打开市场。此外,新能汽车企业首先要保障车辆本身的安全性,同时也要在售后维修、相关检测等服务领域同步跟进,打通“安全关”,才能真正打消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多重因素影响动力电池安全性
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一般采用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本身拥有体积小、容量密度高的特性,符合电动汽车轻量化发展的要求。然而,锂是一种活泼金属,当电池系统在发生失效时,可能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如果高温气体不能得到释放,就有可能导致燃烧或爆炸。
谈及影响动力电池安全性的因素,科技部863计划电动车动力电池重大专项检测中心主任王子冬表示,某些小厂商生产的劣质电池会导致起火,一些电池在经过长期搁置后也会存在安全问题。单从电池制造的层面来看,其材料、零件、保温性能、BMS等,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安全性。
据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介绍,在化学电池中,正极材料通常是氧化物或者磷酸盐,而负极使用的碳材料、有机溶剂电解液、电池隔膜等都属于易燃材料。因此,动力电池企业一定要杜绝使用劣质材料,以免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企业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材料中还原剂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提升正极的稳定性,以避免电池出现热失控事故。
此外黄学杰还表示,电池的内部结构选择也会影响电池的安全性,企业在选择电池结构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材料性能来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