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业界动态 > 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夸大 制造业升级转型艰难

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夸大 制造业升级转型艰难

作者: 时间:2016-07-14 来源:科技传媒网 收藏
编者按: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扩大,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比如技术专利多已被注册、关键零组件掌握在日德等厂商手上、缺乏应用经验及系统整合能力、先进大厂的降阶竞争,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仅要努力,更要借力使力让自己发展更快,同时也要跳出原来工业框架,走出创业者自己的路。

  龚佳勇:东莞经济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也是全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城市。在创新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向型的经济给东莞智能制造提供了有效的链接。而全球技术创新链接及高端辐射本身,就是当前创新全球化两个重要的方面,所以东莞在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大家都看到现在很多搞机器人的企业,包括酷卡、ABB、安川、发那科等机器人四大家族企业以及西门子等,他们都在东莞设立了分支机构,开拓市场。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7/294023.htm

  这就是东莞最大的优点,外向型经济,很快可以跟全球最新技术产生无缝的链接。有这么一个很大的试验场及产业基础,很多技术也愿意过来。另外也有一个先试先行的优势,由于东莞在智能制造上起步比较早,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到2011年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这也是一个机遇,倒逼东莞往智能制造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基础比较好的企业,发展起来也比较快一点。同时在倒逼先行、政策引领下,东莞这几年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创新转型氛围。

  记者:在发展智能制造业方面,东莞存在哪些短板?

  龚佳勇:第一,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东莞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比还是薄弱的,在智能制造上很多核心技术依赖于进口。在新一轮强有力的政策激励下,容易造成大家一窝蜂上,可能会产生智能制造虚热,特别是要注意避免机器人产业的低端产能过剩。

  第二,未来,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智能制造属于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业支撑,而当前东莞在现代服务业这块的发展相对还是有点滞后的,对推广智能制造的支撑作用还不是非常有力,效果还不是非常明显。

  第三,经过金融危机,特别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后,企业效益不是很好,加上人才储备的不足,技术能力及研发创新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步伐。当然也包括企业家对智能制造的认识也有一定偏差,思想上的局限性也带来一定掣肘。

  第四,整个工业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很多企业还处于工业2.0-3.0这么个状态,一下子要一步跨入工业4.0,肯定还需要一个周期,需要很大支持力度,需要精准化的支持。而不能针对还处于工业2.0的企业,用处于工业3.5阶段企业政策来支持。

  第五,目前东莞市政府完成了一系列的政策,奖励力度也大,但在产业生态系统打造和发育上还比较缓慢,但这需要慢慢来。一系列的政策出台,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本身就是朝着这方面努力。

 更要注重对技术蓝领

  对中层技术工人的扶持

  记者:在政策落地过程中遇到哪些实际问题,希望如何解决?

  龚佳勇: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金和人才的不足。发展智能制造业不仅需要精密的机器设备,而且还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新的模式,不断的摸索和积累,所以诸如设备成本、人才成本、转换成本等各类成本比较大,对企业来说存在很大资金压力。

  另外政策宣传力度也需要加强,目前还存在很多企业不明白能享受什么政策的现象。虽然东莞也在通过融资租赁来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但是要慢慢扩大政策面,另外要精准化的扶持,例如对处于2.0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处于3.0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在对设备进行补贴的同时,还要对人才、技术转换等、创新投入等进行精准的扶持。

  人才方面,总体而言,东莞城市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区和松山湖,但在很多镇上还是相对落后的,城市发展跟不上产业转型,公共服务及设施、城市文化产业及氛围的缺乏导致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难以留住,即便常平、长安等发达的产业镇,也都存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不足。

  所以我认为,除了要注重高端人才的奖励外,更要注重对技术蓝领,对中层技术工人的扶持。特别是根据企业处于不同的周期,对哪类人才需求较大,可以精准进行扶持。此外要特别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尤其是创新文化及氛围的培育。

  记者:接下来,有无其他相关政策出台或酝酿?将如何提振东莞智造?

  龚佳勇:个人观点,一是要打破东莞出口导向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塑造开放和协同创新型的经济体系,通过与全球产业创新版图上的技术创新高地的链接及辐射,形成智能制造的内核发展动能;二是在政策引导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机制的作用。

  未来,除了一些基础性高端创新需要大企业来支撑外,中小企业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人们觉得创新一定是要有什么重大发明,其实很多创新是对经验积累参数的修改,哪怕只是一个规格参数的修改,比如原来能承接一米的东西,现在能改进到一米二,这也是一种创新。大的创新其实是众多小的创新累积的结果,是小创新在量上和质上积累的一种突破。同时,小的创新更容易形成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更能鼓励更多的人进行创新。

  很多人不理解这点,对小创新不重视,只看重大的创新。实际上,未来的智能制造也好,工业4 .0也好,创新全球化也好,应该是大创新、中创新、小创新、微创新互相交融,相互促进的,所以在高度重视大创新、中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小创新、微创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