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业界动态 > 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夸大 制造业升级转型艰难

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夸大 制造业升级转型艰难

作者: 时间:2016-07-14 来源:科技传媒网 收藏
编者按: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扩大,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比如技术专利多已被注册、关键零组件掌握在日德等厂商手上、缺乏应用经验及系统整合能力、先进大厂的降阶竞争,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仅要努力,更要借力使力让自己发展更快,同时也要跳出原来工业框架,走出创业者自己的路。

  政策刺激下要避免一窝蜂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7/294023.htm

  2012年,东莞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长期规划》中就提到“智能”。随后,相关政策陆续推出,包括东莞制造2025、机器换人计划、融资租赁、特色人才五年计划、首台套政策目录等利好政策。

  2014年,东莞出台《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东莞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和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今年,东莞继续以2016“一号文”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提出了最系统的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龚佳勇提醒,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东莞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还是薄弱的,在智能制造上很多核心技术依赖于进口。在新一轮强有力的政策激励下,容易造成大家一窝蜂上,可能会产生智能制造“虚热”,特别是要注意避免机器人产业的低端产能过剩。

  中小企转型受人才、资金困扰

  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就在邻国日本,百年企业位居世界前列,在这些长青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不可忽视,不少的创新技术就在中小企业诞生。

  龚佳勇认为,实际上,未来的智能制造也好,工业4.0也好,创新全球化也好,应该是大创新、中创新、小创新、微创新互相交融、相互促进的。所以在高度重视大创新、中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小创新、微创新。

  然而现实是,中小企业转型深受资金、人才等问题困扰,渴望得到关注。

  “在我看来,政府讲的‘智造’更多是指工业4.0应用方面,而就服装而言更多是指车缝的方面,但是这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订单量却未必能跟得上。我们花了1000万投入做系统很吃力,但是大企业就很轻松。也就是说,没有资本介入,靠自己来做的时候,很难。”比朗科技负责人王大孟坦言,如果靠企业自身力量转型,没有平台和资源,“很难”。公司从传统制衣行业转型柔性定制系统提供商,历时近4年,投资千万元已初见成效,为马来西亚一家服装企业提供系统服务,目前尚未引入战略资本,仍在等待爆发机会。

  资金,一直是中小企渴求的。尽管政府一直有相关补贴,且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要拿到这些补贴不容易。除了一系列的审核之外,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王大孟以新加坡服装同行的申请政府补贴为例,“对方跟我说,电脑填好申请材料就好了,资金也很快到位”。其中一项申请是在商城装摄像头,记录人流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等,然后分析那一出入口应该放置哪一类别衣服,以此促进销售。

  政府的钱不一定能拯救企业,但是如果能够拿到这一笔钱,却能让企业延续生命寻找转型办法。王大孟谈到中小企的难处,“企业转型不是不行,很多企业有很好的想法,但是转的难度大。除了一些龙头企业,不少企业的结果就是要不不转,一转就转死,像我们这些做了二三十年传统企业的,就深深感到转型痛苦,但是没办法,要发展,就必须转”。

  而开发新产品与市场是相互结合的,来自某新材料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如果要我们拿出几个亿开发一块材料,不现实,那难度比较高。国内市场有没有创新?有,多属于资源整合的创新。把好东西利用起来也是一种创新,也就是说当行业基础产品出来时,能否在不同领域得到实际应用,我们民营企业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原创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一样重要。”

 研发机构与企业联手

  科技转化有难度

  除了资金、人才的呼唤外,研发机构的参与,也能缓解企业不少的压力。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处主任助理杜志强表示,过去企业满足于代工生产不愿意接受外来的机构,如今日子不好过,企业需要新活力,部分企业转而寻求科研机构的介入,希望能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加科技含量等。但因为渠道有限或研发机构的限制,尤其在科技转化成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东莞与国内著名大学合作建成了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31家新型研发机构,建立300多家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如何将资源利用起来?杜志强认为,关键在于要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他以云计算中心为例子,中心鼓励科研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制度,调动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心人才、技术要素和社会上的资金、经营要素的整合。另外,通过与有条件的企业合作,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建立“互相培养人才、合作研究开发、共同成果转化”的产学研模式。

 政策背景

  抓住科技和金融两大翅膀

  东莞经信局方面介绍,已邀请由中国工程院陈左宁副院长为组长的课题组,开展《“东莞制造2025”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包括“东莞制造2025”总报告和“六大工程”六个分报告,将面向2025年,提出东莞制造业升级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和工作措施,为东莞制造由大变强规划发展蓝图和具体路径。这一规划计划将于今年正式出台。

  接下来,将从六个方面来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和推动东莞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重大项目引进、重点突破装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大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动区域产业合作、加强人才和金融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撑。

  而观察近期东莞市方面陆续出台的政策,关于产业生态系统的打造,已见行动。日前召开的全市非公经济工作会议,印发了《东莞市开展“亲企清政”工程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和《东莞市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外经贸水平的实施方案》。

  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提出,要抓住科技和金融两大翅膀,助推外资和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要发挥科技引擎效应,加快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要发挥金融支撑效应,加快打造资本市场的“东莞板块”,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企业发展。

  对话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龚佳勇: “东莞外向型经济,可以跟全球最新技术无缝链接”

  记者:在全国范围内,东莞在智能制造业方面可以说率先走在前列,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