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华为如何走出“无人区”的战略
战略:华为如何领航人机智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6/292688.htm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也是一个系统性的追问。
大背景是:从Alphabet(Google母公司)、Amazon、Apple、Facebook、IBM、Microsoft等世界顶尖巨头,甚至BAT的最新战略来看,人机智能时代势不可挡,已经不需要讨论。
但这个问题本来应该最先问互联网公司,此刻,任总提出这个问题,这本身就意味着华为的战略性转变。
回答这个抽象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总结一下华为在过去接近30年的成功要素。大体上我们可以概括为五点:第一点是香农和摩尔定律支撑的清晰战略路径和可持续战略预期;第二点是过去十几年全球通信行业作为IT和互联网底层基础设施爆发式增长,拥有需求驱动的时代红利;第三是军事化思想支撑的本土化执行力;第四是制度设计优势支撑的人才创造力;第五是研发驱动的战略红利以及技术溢价。
以上粗浅的分析,如果概括起来,我们可以客观的总结为——华为的成功具备时代性,且依附于时代,虽然超越了大部分中国企业的高度,但是依然是商业轨道上可以预知的成功,华为的属性是一家商业领域通过产品和服务成功的公司,但并不具备领先者的开创性基因。
这个认知很重要,这可以让我们像任总自己一样,打破对成功的盲目崇拜,进而理性的思考和推理。
从上面的成功要素上,我们可以总结的是:华为的成就和中国的全球化红利高度捆绑,和时代趋势高度捆绑。华为目前的两大推动力,第一依然应该是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核心驱动甚至主导地位,由此推动深化的全球大规模的通信基础设施投资;第二应该是把握新时代新红利,抓住了消费电子时代的全新需求。
但硬币的另一面也很清晰,基于战略成就可能出现的战略挑战是:其一,国际市场环境有可能伴随着中国的复杂国际关系大环境发生逆转,这一点已经从美国对华为的商业限制展露端倪;其二,信息时代周期性带来的发展动力下降,这里面包括香农和摩尔定律瓶颈的问题;其三,智能时代对组织再造的重大挑战,工业化和信息化时期快速成长起来的华为可能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目前这个挑战还不明显,但应该是不远处的真问题。可见,华为在人机智能时代到来的时刻,本身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如图1所示,目前,我们看到华为目前的战略是双支点排布的。

图1:华为战略矩阵
第一个支点是通讯能力的基础设施(也包括企业级服务),在这里面围绕通信包括通信设施、通信设备、云端服务、通信服务、芯片能力和OS/AR布局。其中运营商服务依然是华为的主要收入来源,2015年年报显示华为在运营商业务收入为2323.07亿元,同比增长21%;
第二个支点是计算能力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业务,包括商平台、物联网、广义消费电子、手机、芯片能力和OS/AR布局。这块业务2015年实现了营收1281.28亿,同比增长72.9%,站华为整体营收的33%。
两者能力重叠的部分是OS/AR的操作系统布局,对此华为认为AR可能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因此投入重金进行研发。另外一个芯片则是被任总看成一个战略制高点,全局性战略的核心,也是重金投入的基础设施。
不过,由于运营商业务的传统惯性,华为总体战略依然遵循着在运营商服务中“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禁忌(应用和数据都是运营商的生命线)。
所以,从华为目前的战略上看,内容属性的“应用”和“IP”目前是华为第一个盲点,而数据属性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华为的第二个盲点。
而我们如果把华为两大战略矩阵交叉的“内容”、“OS”、“芯片”和“数据”归纳为目前这个战略矩阵的“黄金通道”的话,很明显,华为在最顶端和最底端的两个维度是明显欠缺的。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内容欠缺会让华为在未来3-5年设备增长达到顶峰之后受到内容垄断者(比如乐视)的猛烈攻击;数据欠缺会让华为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价值管道化现象,失去用户粘性,以及失去在智能时代的巨人资格,就像中国移动历史性地被微信边缘化。
不过,对于华为而言,这两点的补足已经不仅仅是战略判断的问题,也是对组织的全新课题和挑战。内容战略的本质是回归消费者本身,深入消费者生活场景,配合以创造力的内容生产,这需要构建华为的文化基因填充执行力文化;而对大数据的智能化认知,需要华为让系统提供更多的“智能应用”,甚至主动抢占智能应用的的制高点。
如果华为战略性地弥补图1展现出的天花板和基础的瓶颈,其战略不应该仅仅是补足的问题,而应该是全面过渡到智能时代的“智能金字塔生态”战略,这是一个不小的颠覆。如图2:

图2:“智能金字塔生态”战略矩阵
“智能金字塔生态”战略模型是来描述智能时代的完整战略矩阵,包括AI战略、内容战略、计算战略和通信战略四个维度,分别是金字塔的四个面。其中“通信战略”是最底层的基础,而“AI战略”是最核心的切面,“内容战略”其次。在这几个战略层次里,我们对标华为目前的战略矩阵,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的空白点、挑战点和风险点,如下:
AI战略:AI战略包括AI级应用、AI数据、AI芯片、AI资产四个维度,对于华为来说,AI战略是人机智能时代的核心。能否通过类似滴滴打车一样的AI级应用创造AI数据?能否通过AI芯片提高AI资产的转换效率?这两个都是AI战略的核心问题。简单说,AI战略是四维金字塔战略最重要的剖面,而这里面的制高点AI级应用正是华为的传统战略所回避的战略盲点;
内容战略:“内容战略”包括内容技术、内容平台、内容机制和内容IP四个维度,像乐视这样的企业,在内容IP上本身已经具备了绝对的优势,并且正在通过生态战略的会员制放大这种优势,而且在乐视网的平台属性、乐视影业的内容生产属性以及乐视投资关注的内容技术属性上都在大踏步向前。这个优势有可能是不可逆的,而且是根植于战略基因的,如果华为在未来3年之内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态中的内容问题,在可预见的超越苹果的销量之后反而可能面临更大的内容空洞化挑战,届时终极PK也许会真正上演,可能就是贾跃亭所言的“内容会员+免费手机”PK华为的“极品手机”。因此,内容战略对于华为来看,是消费者BG拥抱消费者战略决断力的重要考验;
计算战略:计算战略包括手机终端、消费电子&物联网、OS/AR&云服务和机器人,是一个泛消费电子到机器人智能的立体计算体系。华为的计算战略的版图是典型的产品载体思维,以手机为核心。而广义的计算战略大生态可能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视、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车几个维度的大计算生态。百度的李彦宏在2016年6月8日的百度联盟峰会上,将无人驾驶汽车称作“一台带轮子的电脑”,并预言五年内无人驾驶将成为现实。从这个理解上看,华为的计算战略是明显缺少现象力,并且落后于BAT的,仅仅专注于手机是否会面临三星同样的盛极而衰的命运,这都是很现实的战略挑战;
通讯战略:通讯战略包括通信设施、通信芯片、通信设备和通信服务,这几点是传统通讯行业的基础,也是整个思维金字塔的基础架构。结合华为而言,2015年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增速已经下滑到20%,这几乎是一个临界点的数值,可以预见的还包括——全球运营商对于4G和5G的大规模商用基本都设计在2020年之后,也就是说在2016年-2020年这5年期间,华为最好的结果是维持20%左右的增长,但肯定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中,还包括中国强势崛起过程中可能与希望带来的市场摩擦以及可能面临着西方国家制裁和限制等因素。所以智能时代的这个维度华为的潜力是很难进一步爆发的。
由此,目前整个“智能金字塔生态”的战略制高点是手机终端、AI级应用和内容IP,这也是进攻战略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华为只抢占了手机一个。而四个战略突破口的“通信服务”、“机器人”、“AI芯片”和“内容技术”是防守型的战略底线,智能时代的巨头必须在战略底线上拥有核心竞争力,这些在华为的基础研究部门都有涉及,但除了通信服务和AI芯片(目前的芯片业务,但并未完全具备AI能力)外,对内容的技术和机器人的研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也就是说,华为在智能时代生态战略中的布局并没有完全展开和夯实。
华为的战略目前依然在迭代中,并且具有明显的战略盲点,或者说是“战略弱点”。如果华为不能有效地建立更加立体的战略模型,可预见的瓶颈应该会出现在两个时间窗口,第一个是全球销量超越苹果之后,在维护整体生态竞争力上将面临巨大挑战;第二个是总体信息时代计算能力进一步进入瓶颈(也就是任总所言的摩尔定律、香农定理临界点)之后,华为目前的战略将进一步走上巅峰,但眼前的景象将从“战略无人区”变为“战略悬崖”。
目前,已然是华为的鼎盛时期,但这个鼎盛显然是针对“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相对于“智能文明”,正如任总所言,华为迷茫且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领航人机智能时代面临着战略布局、理论基础、组织架构等系统化的挑战,华为人即使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战略基因的转变挑战的难度必然超出目前已知的判断。
但这次落地更需要梦想和想象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