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独角兽们的光荣与梦想
当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对Oculus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头戴设备Rift兴奋不已,以至于愿意用20亿美元收购这家不到两年的公司时,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依然不那么赞同。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4/290245.htm身为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觉得那不过是男孩子们喜欢的游戏设备。她今年46岁,从来都不是个游戏爱好者。
“我做了个视频,让她戴上VR来观看。”Oculus全球工作室负责人杰森·鲁宾(Jason Rubin)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她取下设备后说,“现在我明白了。”鲁宾曾是“顽皮狗”(Naughty Dog)的创始人,在游戏行业有30多年的经验,其知名作品包括《古惑狼》(Crash Bandicoot)和Jak and Daxter。

这段视频和游戏无关,而是尽可能让人体会“身临其境”之感。视频在开头将观看者带到外太空注视蓝色地球,随后将视线带入蒙古包中,看一个蒙古家庭谈笑。
“看来VR不仅仅是游戏,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桑德伯格对鲁宾说。
此后,鲁宾,以及他在Oculus工作的同事,在需要向人们解释什么是VR以及为何未来大有前景时,都会先要他们戴上VR头戴设备。
“你没法做一个电视广告来说明什么是VR,也无法录制一段VR游戏视频来解释玩VR游戏的感受,因为那不是VR。”鲁宾说,“但当你戴上了头戴设备,你就能明白这和其他体验有多么不一样。”
本质上,VR模拟了人类的视觉系统,并骗过了我们的大脑。它通过给双眼播放有差异的画面以带来立体景深感,让大脑相信物体真的就在我们眼前。
在电影《分歧者》的VR宣传短片中,观者看到画面上一大群乌鸦扑面而来时会忍不住抬手护脸;而面对迎面直冲而来的火车,即使知道身处虚拟之境,也免不了心跳加快想要躲闪。
而在《侏罗纪世界》的VR宣传片中,当一只恐龙在画面上凑过来使劲嗅闻时,观者也免不了担心它会把臭臭的呼吸喷在自己脸上。
“只要戴上Oculus Rift几分钟,你就能明白百万人都将成天把这设备往自己脸上罩。就这么神奇。”美国总统前竞选人、众议员议长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在其博客中这么写。
事实上,鲁宾也是在戴上Oculus设备后被说服加入这家公司的。两年前,当Oculus的一位朋友邀请他前去体验VR时,他持有强烈的怀疑,但这些怀疑在他戴上Rift之后随即消散。
而在接下来的半年里,VR会比以往都更真实。大公司已纷纷进场,三星使用了Oculus技术的VR头戴设备Samsung Gear在去年12月已发售;HTC和游戏公司Valve合作的设备Vive会在今年圣诞节期间发售限量版;Oculus的头戴设备Rift和索尼的VR设备Project Morpheus都将发售时间定在2016年第一季度。
梦想家、科学家、游戏开发者和游戏玩家对VR的梦想由来已久。
VR的梦想成真之路
1957年,电影摄影师Morton Heiling发明了Sensorama仿真模拟器。它看上去有点像1980年代的街机,但能让玩家坐在机器上时有骑摩托车在纽约布鲁克林街道上的感觉—他们能看到3D的街道景色,感到风吹面庞的感觉和摩托车坐垫的震动,甚至还能闻到城市的气味。1962年,他为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因此被称为VR之父。
1965年,计算机图形学之父Ivan Sutherland开始构想类似VR的“终极显示器”。1968年,他展示了被称为“达摩克利斯之剑”的VR头戴设备原型。
此后,美国俄亥俄空军基地的工程师Thomas Furness设计了能模拟出虚拟驾驶舱感觉的飞行模拟器。
但直到个人电脑出现,人们开始用图形界面而不是命令行和电脑互动后,一些公司才开始考虑VR的商业未来。
游戏公司雅达利(Atari)在1982年已开始推进有关VR的街机项目;1990年,向公众展示了虚拟设备的W Industries声名鹊起;到1990年代中期,无论是雅达利、索尼,还是飞利浦和IBM,都发布了自己的头戴设备。
大众对VR也开始有更多了解。1992年,游荡在硅谷南部的导演Brett Leonard拍摄了和VR有关的电影《剪草人》(The Lawnmower Man),让大众开始关注虚拟现实技术,也让媒体争论这一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但对VR的狂热在1990年代中后期消散殆尽。在当时,技术远未做好准备,VR设备无不是昂贵笨重,且效果不佳。
“要知道,即使是到2007年第一代iPhone出现时,处理器的性能依然比我们现在手边的手机要差不少。”鲁宾解释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