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相全桥ZVS变换器的原理与设计
时间间隔 | t0~t1 | t1~t2 | t2~t3~t4 | t4~t5 | t5~t6 | t6~t7 |
---|---|---|---|---|---|---|
导通管序号 | D3S1 | D2D3S1 | S2S3 | S2D4 | D1D4S2 | S1S4 |
ZVS次序 | S3 | S2 | S4 | S1 |
4占空比分析
由波形图可见,由于变换器存在漏电感,使初级电流在t1~t3阶段,有一定斜率,因此次级电压占空比(t4-t3)/(t4-t0)小于初级电压占空比(t4-t1)/(t4-t0),造成占空比损失。开关频率越高,占空比损失越大。
5移相全桥两桥臂开关管实现ZVS的条件
由表1和图3可以看出,S3和S4实现ZVS分别早于S1、S2,故称S3、S4为右桥臂又称超前桥臂,S1、S2为左桥臂又称滞后臂。由表1可以看出S3、S4实现ZVS分别在(t0~t1)和(t4~t5),S2、S1实现ZVS分别在(t2~t3)和(t6~t7)。而(t2~t3)和(t6~t7)时变压器初级电流分别小于(t0~t1)和(t4~t5)时的初级电流,故滞后桥臂比超前桥臂实现ZVS开关困难,特别是轻载时最为明显。
从理论上分析,S1、S2实现ZVS开关时,变压器次级处于续流阶段,谐振时由谐振电感释放能量,使谐振电容电压下降到零,从而实现ZVS,此时实现ZVS条件为:电感能量必须大于所有参与谐振的电容能量。即
LrIp2/2>(4Coss/3+Cxfmr)×U2in
式中:4Coss/3是考虑MOS管输出电容非线性等效电容值,Cxfmr是变压器绕组的分布电容。由上式可见,滞后桥臂实现ZVS主要靠谐振电感储能,轻载时能量不够大,因此滞后桥臂不易满足ZVS条件。
S3、S4实现ZVS开关时,变压器处于能量传递阶段。初级电流IP=-Io/n(n为变压器变比),初级等效电感Le=Lr+n2LO。所以根据ZVS条件,电感能量必须大于所有参与谐振的电容能量,应有Le(Io/n)2/2>(4Coss/3+Cxfmr)Uin2。由于Le(Io/n)2/2相当大,故即使轻载时超前桥臂也较容易满足ZVS条件。
6移相全桥PWM控制器
移相全桥PWM控制技术最关键的是器件的导通相位能在0~180°范围内移动,若控制不好,特别是左桥臂或右桥臂的两个开关管同时导通,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Unitrode公司生产的UC3875能提供0~100%占空比的控制,并且有必要的保护、译码及驱动功能,有四组驱动输出,每组的延时时间可控制,其控制电路如图4所示。E/A+接固定的25V电压(VREF=5V,R5、R9为10kΩ),作电压给定信号。E/A-接对应的输出电压和EA+比较,从而控制OUTA~OUTD的相位,最终控制输出电压。C/S+接控制信号(如初级过流信号等),当初级过流时,C/S+大于25V,UC3875停止输出驱动信号,从而将变换器输出关闭,防止了灾难事故的发生。驱动信号由OUTA~OUTD输出,并经TC4420扩流,由驱动变压器去驱动S1~S4MOS管,其延时时间由UC3875的7脚、15脚外接电阻确定,实际的驱动信号时序如图5所示。
图5驱动信号、变压器次级信号波形图
7结语
(1)换向死区时间的控制对实现零电压开关很重要。
(2)UC3875控制电路的控制部分和输出驱动部分供电电源应分开,否则移相时将引起频率变化。
(3)为了在宽范围内实现ZVS,要在变压器初级串一个谐振电感,但谐振电感不能太大,电感太大会带来占空比丢失,初级电流较大,导通损耗增大,电感发热等问题,并且效率大大降低。
根据中国电信总局1999年底对所有入网通信电源效率的要求:所有大于1kW的通信电源,其效率(从半载到满载)应大于90%。解决了谐振电感的发热损耗问题,也就解决了效率问题。也可采用全桥ZVZCSPWM电路,使超前桥臂实现ZVS,滞后桥臂实现ZCS,便可克服全桥ZVS的缺点,效率可达93%以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