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技术在非接触式支付领域中应用
2.3 移动支付业务的分类
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移动支付业务有如下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独立或依托于网上购物、电话购物、银行业务等环境,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帐户作为支付帐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一般用以购买数字产品、订购天气预报、订购外汇牌价等银行服务、代缴水电费、为购买的现实商品付款等。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真正用手机完成面对面(Face-to-Face)的交易。
2.4 支撑技术
从移动通信体系结构来看,支撑移动支付的技术分为四个层面:
* 传输层:GSM、CDMA、TDMA、GPRS、蓝牙、红外、非接触芯片、RFID;
* 交互层:语音、WAP、短信、USSD、i-mode;
* 支撑层:WPKI/WIM、SIM、操作系统;
* 平台层:STK、J2ME、BREW、浏览器;
2.4.1 短信
短消息服务是移动支付中经常用到的,用于触发交易支付、进行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的移动技术。在移动支付中按照信息流的流向可以分为上行和下行两种方式。用户使用短信的上行通道,发送特定信息(此信息格式由移动支付运营商提供,一般包括购买商品的编号、数量等)到指定的特服号进行支付;另外,也可以通过下行通道向客户推送一些商品或服务,如提醒充值用户进行充值,如果用户确认充值,则完成了此次的移动支付。同时下行通道也是进行用户消费确认的渠道,来保证支付的安全,避免支付中的欺诈行为。
2.4.2 红外线技术
2002年由红外线数据协会制定了一个用于移动支付的全球无线非接触支付标准:IrFM(Infared Financial Messaging,红外线金融通信)。2003年4月由VISA国际、OMC card、日本ShinPan、AEON credit和日本NTT DoCoMo等公司将其引入进行移动支付服务的试验,通过红外线通信把信用卡信息下载并存储在手机里,在支付时通过红外线通信将用户的信用卡信息传输到指定设备,以完成支付认证。
2.4.3 自动语音服务(IVR)
自动语音服务技术与短信类似,用户可以通过拨打某个特服号码进行移动支付。在用户支付确认和购买商品确认流程中也使用到IVR技术,如在用户支付前,用户收到一个由移动支付平台外拨的自动语音电话,用户根据电话提示进行支付;支付成功后,商户也收到一个由支付平台外拨的语音电话,通知商户支付成功可以提供商品或服务。
2.4.4 GPRS/UMTS
GPRS/UMTS均支持IP协议的数据通信,在此网络上可以开发类似于Internet网的支付。
2.4.5 RFID/Bluetooth
射频识辨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和蓝牙技术(Bluetooth)都是基于射频技术(RF)的两种通信标准,可以将RF技术引入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服务。一般情况下在手机中内置一个非接触式芯片和射频电路,用户帐户支付信息通过某种特殊格式的编码,存放在此芯片中,以适应银行或信用卡商的认证规则。用户在支付时,只需将手机在POS的读卡器前一晃,用户的帐户信息就会通过RF传输到此终端,几秒钟后就可以完成支付认证和此次交易。
2.4.6 非接触式芯片技术
非接触式芯片技术是使用IC智能芯片技术与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蓝牙技术、红外线技术等)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技术,将用户信息存储在智能芯片中,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其他接受处理设备进行通信,将信息按照某种格式进行加密传输。
在这些通信技术中,射频识辨(RFID)和红外线技术(Infared Red)与非接触芯片的结合将是未来手机作为移动支付设备的技术发展主流。另外,几乎所有的现场支付解决方案中,手机技术的支持都是重要的环节,目前有如下几种有关手机的解决方案:多功能芯片卡,双卡手机,外接无线识别模块读卡器,双插槽手机和内置的手机支付软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