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产品拆解 > 重温经典 再次回味iPad经典拆解

重温经典 再次回味iPad经典拆解

作者:匿名 时间:2011-10-12 来源:weiphone 收藏

  五、与个人电脑相比更像手机,充电电池用双面胶带封装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24353.htm

  技术人员想尽办法撬开了的机壳。在对简洁的部件配置发出惊叹之后,开始进行

  一组进行电路部分的

  另一组进行显示部分的

  首先拆下了将显示部分与电路部分接在一起的连接器,将显示部分与电路部一分为二。为抢回落后于计划的时间,技术人员分成两组分别拆解。与拆解机壳相比,之后的拆解出乎意料地顺利。

  技术人员介绍说,的部件选定工作好像1年前就开始了。苹果坚持自行进行设计,未让EMS对选定部件发表意见。价格自不用说,对交货期及部件物流等问题也要求严格。闯过这些难关的部件才配备到了上。

  部件几乎全部都是定制的。性能参数由苹果的元器件工程师主导制定。定制部件的价格一般要比标准品高。但是像苹果这样进行大量订购的话,便能够以几乎与标准品相同的价格来采购定制品。

  电路部分的拆解结果

  显示部分的拆解结果

  就在此时,部件被一个个地摆到了桌子上。其中包括主板、扬声器、无线芯片、连接线、液晶面板、触控板,以及由大量薄膜及LED构成的背照灯等等。正如外界所传言的那样,LSI等部件大多都是海外企业制造的。不过也有一个是日本厂商的部件。这就是窄间距的连接器。让人多少心里平衡了一些。

  看到摆在桌面上的部件后,技术人员的感觉是“与个人电脑相比,iPad更像是手机”。将主板放到iPhone上之后,除了突起部分之外,大小几乎正好放下。技术人员建议说,“真想拆开新一代iPhone,拿出底板来比比看”。好的,下一个拆解对象就是新一代iPhone了。

  实际上,此时还有一个部件没有从机壳上拆下来。这就是锂聚合物充电电池。这部分很难拆。好象是用强力双面胶带及粘合剂粘到了机壳上。技术人员凭借力气硬性拆解,拆下来的时候,已经是满脸通红了。

  拆掉充电电池后看到无线芯片

  拆掉充电电池后才发现在与机壳上的“苹果标识”相应的背面部分还有部件。将这一部分也剥开后,看到里面是无线芯片。由于iPad背面的机壳是由铝合金制造的,因此很难接收到电波。因此,为了让电波通过,特意在机壳上的苹果标识位置部分做了开孔处理,并在此处填充了树脂。这一设计充分显示了苹果的独具匠心。

  至此,部件的拆解就基本结束了。下面将对各部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对部件的重量进行测量后发现,最重的却是意料之外的部件。

  六、用厚重的玻璃加固机身

  此次购买的iPad重680g。虽说比笔记本PC轻,但操作过iPad的人大多都表示“很重”。其原因可归纳为两点。第一是使用时需要使iPad的屏幕正对着自己的眼睛。如果是100g左右的手机,即使是女性的握力也可轻松握持,但680g的iPad却无法做到这点,会让人马上产生放到腿上使用的想法。

  不过,用手臂或腿支撑着iPad来欣赏视频、操作应用软件时也是件愉快的事,可以从中得到个人电脑无法带来的体验。个人电脑给人以正在对自己身体以外的装置进行操作的感觉,而iPad不一样。那种驾驶仿赛车(Race Replica)及运动街车(Naked)时就像怀里抱着发动机在疾驰的快感与操作iPad时的感觉颇为相似(很抱歉这里用了一个只有骑上摩托车才能体会的描述,但笔者还是想借来用一下)。

  用户感到重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没有能够用手指抓握的把手等部位。实际上,说重的人大多都表示“掉在地上可能会摔坏屏幕玻璃”。在铝合金制成的机壳背面“安装把手的话,外观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这肯定是史蒂夫·乔布斯所不允许的”(参与拆解的技术人员)。对日本厂商来说,设计把手恐怕是必须的,而苹果不允许。

  点击播放flash

  那么,实际掉到地上会怎么样呢?5月3日发行的《日经电子》将报道相关细节,不过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是相当结实的。不用说从桌子上方落到薄绒毯上,就是人站到上面也完全没有问题。拆解后,笔者听同事介绍说,便携终端使用的玻璃,其耐久性近年来在普遍提高(iPad是否使用了链接报道中的玻璃还不得而知)。

  不过,提高耐久性必须要付出代价。这就是重量。在iPad的部件中,上部机壳(粘有触控面板的玻璃)是最重的一个。在刚刚开始拆解时,技术人员预测充电电池模块是最重的部件,而结果却出乎意外。

  七、扬声器引起注意,发现意外的秘密——让整个机壳发声

  iPad拆解及部件分析工作结束后,技术人员稍作休息。没有了拆解时的兴奋和紧张感,大家喝着茶谈笑起来。

  但笔者却对一个部件总不能释怀。那就是扬声器。为什么两个扬声器几乎紧挨着并排设置。挨得这么近,恐怕不能有立体声效果吧。

  扬声器单元。

  本来,横着竖着都能使用的iPad,要让用户在不同位置都能体验到立体声效果,似乎比较困难。既然如此,设置一个扬声器岂不更好?是不是没有空间安装大扬声器,为了有足够的音量才用了两个小扬声器?

  向机壳外导出声音。

  笔者向身旁边的技术人员提出了这个比较初级的问题。

  “哦,能是什么原因呢”?

  他对较之于LSI等并不显眼的扬声器,似乎并不太感兴趣……。

  发现一个细长孔。

  笔者并不死心,又去询问另一位技术人员。

  “确实有点奇怪。到底为什么呢”?

  他拿起扬声器单元,盯着看了一会儿。扬声器单元上有向机壳上打开的三个孔导出声音的沟槽。一个扬声器与其中两个孔相连,另一扬声器与一个孔相连。

  拆解扬声器单元。

  这时,“嗯?这里有门道”。

  技术人员指着单元顶端上的细长孔说道。

  “也许是向这里导出声音”。

  他这样说着,将工具刀的刀刃对准单元的接合部一拧。啪的一声,扬声器单元立刻断为两截。此处有一道从其中一个扬声器导出声音的沟槽。

  可能是为了让声音传遍整个机壳。

  这位技术人员推测说:“可能为了使声音传遍整个机壳,而采用了这种结构”。并且说:“装有硬盘(HDD)的设备,难以采用这种结构”。他解释了原因:声音振动的传播,某些情况下会对硬盘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读写时间变长。

  “的确,拿在手中时,可以感觉到声音传遍了整个机壳”。

  曾操作过未拆解的另一台iPad的其他技术人员也表示赞同。

  尽管这种结果让笔者感到最初的疑问似解非解,但因有了新发现而感到某种满足。

  感谢iPad。

  至此,iPad的拆解工作暂时结束。



关键词: iPad 拆解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