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光伏企业的“政策地”花样
据奉贤区国土规划局土地管理科朱科长回忆,“这么大的单块土地出让,区里近几年也就这一次”。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1479.htm按照晶龙与上海方面签订的协议,晶龙应兴建一个“包括单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及封装在内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在2009年底前完成全部建设并投产,形成约150亿人民币的年产值。
但离2006年5月18日已过去三年有余,晶龙在280亩的土地上仅仅建了三个厂房,其中一个租给晶澳, 2008年10月,晶龙在上海的280亩地上才迎来它的第一批员工,至今才拥有90MW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然而就是这唯一运作中的厂房,其建筑利用率也仅三分之一。而另外两个厂房,从建立至今就一直空在那儿。
“晶龙产业园使用率不高,主要是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徐雪峰表示,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迫使晶龙推迟相关项目的建设。
全球光伏市场的波动情况可以从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上一见端倪,2006年国际光伏用多晶硅价格为150美元/千克,是2000年的十倍以上。至2007年,多晶硅已超过300美元/千克,至2008年,多晶硅价格创造历史性的500美元/千克,但从进入2008年4季度后,多晶硅价格一泄千里,于2009年一季度跌破100美元/千克。
据了解,中国光伏产品90%以上出口国外,主要目的地欧洲受金融危机影响,订单增速低于市场预期,这导致国内新增产能无法释放,再加之多晶硅价格下跌太快,造成光伏企业库存损失严重,国内数百家光伏企业倒闭。
不过,“受到冲击的大都是小企业。”孙铁囤表示,在金融危机中,国外光伏市场仍然保持着增长,“只是增速放缓,一些小企业被淘汰,我们就一直在增长”。
而且令人不解的是,同一时期,晶澳却在其它地方大兴土木,2007年3月,晶澳在宁晋兴建了100MW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线,并且于2007年8月正式投产,2008年2月,晶澳在扬州设立新的太阳能产业基地,2008年6月,宁晋年生产250MW太阳能电池的新厂投产,2008年8月,扬州生产基地一期生产线开始投产预计年产能为350MW。
政策空间
“我们的用地指标非常紧,每年都只能满足区里一部分企业的用地要求。”陆其辉表示,奉贤区每年大概有5000亩的工业用地指标,“要获得大块土地是非常困难的”。
据了解,仅今年奉贤区的工业用地最低挂牌价就为32.6万元/亩,相比于当年晶龙28.8万/亩的价格已经上涨了13%,而且晶龙产业园位了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里面的闵行出口加工区,区内无需交纳任何流转税,并驻有海关,可以直接出口国外,正如徐雪峰所言“这种工业用地很难得,一般的企业,我们是不会让他们加工区的”。
《投资协议书》显示,晶龙在土地使用年限内“可将该土地用于转让、出租、抵押或其他经济活动”。
一位曾在闵行出口加工区工作过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以现在市场情况来看,晶龙把上述300亩地进行抵押的话可获得近亿元的贷款,另外“还可以出租厂房,晶澳就是在租厂房”,而徐雪峰坦承,对于晶龙“合理出租厂房,我们也没法干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