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业界动态 > 3G人才怪圈:缺口巨大 供需失衡

3G人才怪圈:缺口巨大 供需失衡

作者:时间:2008-05-05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李敬收藏

  3G即将全面启动,相关企业却陷入了无人可招的怪圈,据估算,目前3G缺口将达到50万~100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82070.htm

  4月24日,据消息称,TD-SCDMA终端解决方案供应商凯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正式停止运作。而在消息传出当日,3G产业中的重要公司大唐与华为就已在凯明门口,打出了现场招聘的旗号。

  而在4月23日,北京举办的一场号称“提供千余个就业岗位”的3G人才专场招聘会上,“一上午也没收到几份像样的简历。”一位参加招聘会的某电信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抱怨道。

  招聘会入口处门可罗雀,企业展台前的咨询者寥寥无几,收到的应聘简历更是屈指可数,而求职者大都三三两两地徘徊在展台间,或东张西望,或窃窃私语。

  “就像看展会。”一位求职者抱怨道,他和几个学通信的朋友欣欣然来求职,却没有什么企业能投的,“3G还没启动呢,就算真有3~4年工作经验,又有几个人能接触过3G核心系统?”

  “收到的简历也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某参会企业工作人员说,这样的结果也出乎他们的预料。

  而3G即将全面启动,3G相关人才也越来越紧俏。

  缺口巨大

  近日,Sun公司与ACAA教育机构在JAVA职业培训和认证领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安博教育集团搞起了3G人才培养联盟。在全国各地,得到政府大力扶植的3G培训基地也相继建立起来。

  然而,远水救不了近火。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3G移动增值业务市场将达到10亿元的规模,未来将保持50%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而经济学家胡鞍钢更是大胆预言,在3G正式启动之后,其创造的市场价值将超过5000亿元。

  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人才需求的激增。按照胡鞍钢的预测,3G每年直接带来的新增加就业机会将超过100万个。

  “虽然目前我国拥有相当数量的通信人才,但能满足3G产业需求的人才却明显不足。”安博教育集团职教培训部总监毛居华认为,在3G产业初期,对新业务、核心技术的不熟悉,必然导致人才的相对紧缺。

  毛居华分析说,由于3G尚未全面启动,鲜有实际3G经验的人才,产业初期人才主要来自从通信、计算机、网络、软件等相关行业转行而来的从业者,以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而这样的人才供应,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短时间都很难满足人才需求的爆炸式增长。

  据业内数据分析机构估计,在3G启动之际,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100万。

  结构失衡

  毛居华认为,3G技术类人才相对缺失,体现了我国IT人才结构失衡的事实。

  调查显示,电信运营商在3G业务的开拓上,最需要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既熟悉传统的电信技术,又精通3G技术;既能够把握现有客户的应用需求,又能基于3G应用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这就需要社会上大量其他专业的人才,如法律人才、财务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等,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掌握3G的相关知识。

  据计世资讯统计,目前大量的3G人才集中在少数企业,其中电信设备厂商网罗了3G人才的半数,为50.7%;其次是电信运营商,为29.9%。

  而在区域分布上,3G人才也存在着垄断导致的失衡。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城市的人才拥有量就占到总量的79.9%。其中,北京的3G人才储备占到全国的30.2%,上海列第二位,为27.8%。华为和中兴,这两家国内电信设备厂商都位于深圳,而它们都储备了大量的3G相关人才,使得深圳成为另一个3G人才聚集地。3G人才区域分布的失衡将直接影响到3G的实施效果,在3G人才匮乏的地区,3G业务的开展尤其是市场推广和业务管理 将会明显滞后。

  人才结构失衡的结果必然是人才供应与企业需求的错位。

  陷入怪圈

  “导致3G人才失衡的原因,在于目前3G人才的培养陷入了一个难解的怪圈。”毛居华称,“3G人才与企业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掌握着3G核心技术的企业需要的是谙熟这些技术和业务的人才,而面对3G这一新兴技术,在企业外部,即使是电信业内人士,又有几人能对新业务、核心技术烂熟于胸呢?同样的,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在产业初期又如何能全面了解3G的技术与业务呢?

  在北京的3G专场招聘会上,这一点就非常明显。在企业抱怨少有“合格”求职者的同时,不少求职者也在诉苦:“谁也没干过3G,只有从业了,我才能了解,但人家要求了解才能从业。这怎么可能?”

  “企业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术,但这些知识、技术没有及时传递出来,求职者又怎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呢?”毛居华说。

  毛居华表示,打破这一怪圈的关键在企业。他认为,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拿出一定的精力,提供相应的就业培训资源。

  目前,一些企业无法摆脱急功近利的做事方式。企业总会担心自己一家付出,大家免费受益,得不偿失。这导致了企业间互挖墙角的事情几乎成了家常便饭。然而,这样短视的行为又能维持多久呢?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