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安全与国防 > 高端访谈 > 中星微:“中国芯”突围的领航者

中星微:“中国芯”突围的领航者

作者:段文学,EB China记者时间:2004-10-28来源:收藏

“星光系列芯片”,在短短几年内走向国际市场,且被飞利浦、三星、HP、创新科技、富士通、罗技等国际大厂所采用,并且成功取得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中星微电子,一个摆脱中国“无芯之痛”的突围领航者。

突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中国长期饱受“无芯之痛”,“星光”系列芯片诞生且得到国际市场认可,可以说成就了“中国芯”多年来的夙愿;另一方面,中星微电子创业者和其他“海归”一样学成归国创业,以迅速成长的电脑摄像头图象处理器这一尚未形成强手垄断的市场为突破点。虽然目前市场空间有限,但中星微却借此找到练兵的机会,包括团队、研发、量产、全球化行销……中星微在“中国芯”苦苦寻求的定位和运营模式方面得以成功突围。

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邓中翰

在取得全球电脑摄像头图象处理器40%以上市占率,为企业发展获得“第一桶金”之后,该公司推出64位和弦MIDI音频处理芯片,开始掘金于手机多媒体的应用需求市场。8月11日,联合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核心技术提供商、服务和内容提供商开启“VMD合作伙伴计划”,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讨论,以此带动新的“杀手级”应用,建立行业标准平台。
“单手机铃声下载业务,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7亿美元,而因此带动10倍以上的手机终端销售额,与此相关的数字3C业务规模将超过20倍地增长”,中星微电子创始人之一、全球战略与发展副总裁张辉博士表示,“其市场规模相当于目前200亿美元的计算机CPU市场的1/4,而其延伸出的业务却超出CPU市场”。
五年前他们回国创业时,受到中国政府相关单位领导青睐,希望他们专注于计算机CPU设计,因为当时中国迫切希望发展出与Intel相抗衡的CPU,以此强化中国在PC产业的发言权,国产芯片也可以从中收益。但他们却意识到多媒体市场的巨大潜力,决定从设计简单的电脑摄像头处理芯片入手,启动和承担了政府的“星光中国芯工程”。张辉表示:“多媒体芯片这种产品可以充分利用我们既有的电子工程、成像专业技术,并有助于我们构建研发团队和自主的知识产权”。今天的中星微电子已经证明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芯片产业是集团军作战,人才、资金、技术、市场销售、国际合作等缺一不可。”

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全球战略与发展副总裁 张辉

“出国就是为了回国”、“政府对发展芯片的积极态度和营造的投资环境,使我们对回国有信心,且提出可行的商业计划”。时至今日,邓中翰、张辉他们仍感怀于中国政府相关官员的“知遇之恩”,同时也丝毫不否认中星微电子是18号文件的受益者之一。
1998年,中星微电子的三位创始人邓中翰、张辉、杨晓东在其母校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海边畅想未来时,同时想到了归国创业。
而此时,中国政府也希望实现芯片的自给自足,大力发展芯片产业,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强劲地“造芯”运动。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邀请邓中翰博士等归国创业。1999年1月,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与邓中翰博士规划“星光中国芯工程”,1999年10月1日,在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支持下的中星微电子成立了。
从“星光1号”到“星光5号”,中星微可以说是近五年中国“造芯运动”的一个成功的缩影。产业机会、爱国情节和中国政府积极态度无疑是促生中星微电子的主要动因。

“政府对发展芯片的积极态度和营造的投资环境,使我们对回国有信心。时至今日,他们仍感怀于中国政府相关官员的“知遇之恩”,同时也丝毫不否认中星微电子是18号文件的受益者。


五年来该公司先后突破7大核心技术,申请了200多项专利,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实现销售1000万枚芯片的业绩。公司规模也从创业时期的10余人发展至200多人、在全球设有五家分支机构的公司,2003年的销售额达1.6亿元。
在全球半导体处于一片萧条情势下,2000年国务院下发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发展的若干政策》。张辉感怀到:“政府对发展芯片的积极态度和营造的投资环境,使我们对回国有信心,且提出可行的商业计划,并在融资、人力方面得到优惠”,中星微看准PC摄像头处理芯片这一与Wintel倡导的多媒体应用方向一致的市场作为突破口,如此来打入国际市场。
“中国拥有3亿多的移动通信用户,不再是跟随者的角色。联合运营商、手机厂商、服务提供商及内容商,定位清楚了,然后将产业链做实在,才有足够实力和国外谈标准”。“标准有三个层次,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和有广泛的市场认可度,通过技术和格式形成事实的标准”。

“分析全球产业环境和本土产业链、市场资源,能否在成本竞争优势下快速地创造出竞争力的产品,这才是‘中国芯’的竞胜法门”


2001年3月11日,中星微电子推出中国首枚具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5月实现产业化并打入国际市场,并被三星、飞利浦等国际知名品牌采用,成为第一块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
国际移动行业处理器联盟(MIPI)公布的首批成员名单中,中星微电子作为唯一的中国厂商名列其中。该联盟由NOKIA、意法半导体(ST)、德州仪器(TI)和ARM共同发起的,致力于确定并推动移动应用处理器接口的开放性标准。中星微将参与包括通用接口、存储接口、相机和显示及安全等7个工作。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一项标准尚处于开始制定的阶段就直接参与其中,而不在是被排除在外或处于跟随的地位。
“芯片设计和系统应用应该是息息相关的”。张辉表示,美国是PC和Internet最大的应用需求市场,20世纪后半叶,美国着力攻克PC用CPU,产生了诸如Intel、Microsoft、IBM、HP等围绕PC产品的品牌。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又出现如Cisco、Broadcom、等公司,上下游产业相辅相成,来架构和推动整个IT市场。
在通用CPU、存储器芯片领域,已经有Intel、三星这样的国际霸主领域,或如ARM或MIPS在嵌入式处理器市场上确定强势地位。对于缺乏人才和市场运做经验的小公司,要向它们挑战似乎有些“以卵击石”,甚至功亏一篑。
而被全球普遍注目的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仍处于群雄混战局面,且未来无论PC或移动通信业务,甚至3C整合时代的消费类电子等应用,数字多媒体芯片均担当“心脏”角色。邓中翰博士认为,“借以庞大市场需求,中国厂商联手攻克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便如同美国攻占通用CPU、韩国攻占Memory芯片一样,完全有机会成功”,中星微找准了这一市场,且成为领航者。
按照中星微电子的规划,该公司推出VMD第一平台,然后基于VMD平台开发更多的杀手级应用,其VMD芯片的售价预计比竞争厂商低20%甚至更低;同时力求在新芯片推出时间上领先对手,而不是急于制定相关标准;除此之外,该公司和微软合作开发低功率环境下的高质量视频流算法,计划2005年将把兼容所有视频和音频标准(包括MPEG-4、H.264以及中国即将推出的视频/音频标准AVS)的功能集成到单个多媒体芯片。

“中国拥有3亿多的移动通信用户,不再是跟随者的角色。定位清楚了,然后将产业链做实在,才有足够实力和国外谈标准”。


“芯片产业是集团军作战,人才、资金、技术、市场销售、国际合作等缺一不可。”虽该公司已经有200余人的经营团队,但在记者采访时发现,仍不断有人前来面试。“缺更多的人、更多的钱和寻找更多的客户”,这是张辉谈及该公司目前经营中碰见的问题,而这可能也是当前所有“中国芯”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据悉,中星微董事长兼总裁的邓中翰近期又为中星微电子融到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这将为中星微如虎添翼。
张辉表示,不断升级的多媒体应用需求,技术流程和产品开发的挑战日益增加,最头痛的还是人的问题。除了源源不断地引入符合公司文化和发展步伐的人才之外,人才的管理、沟通效率,以及保持当初创业时期的快速反应能力,对中星微电子这样的创业型公司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多媒体应用市场变化异常快速,从芯片设计到市场行销,再到客户服务,尤其前期的市场调研阶段,必须将未来两、三年的目标市场想清楚,然后制定出产品的规格,进行研发和推广,而这种具有市场前瞻性预测的人才国内更欠缺。按张辉的说法:“如果等到芯片问世了再推广,可能市场机会已经不在了”。
张辉表示,人才的培养、管理,对中星微来说目前只能算是初步成功,目前仅具有基本的人才储备,接下来的挑战便是,“如何在相对低的人力成本基础上完成和国际水平相当的技术,这需要国际化的经营眼光和战略”。
在记者采访临结束时,张辉也道出了中星微电子成功突围的真谛,“分析全球产业环境和本土产业链、市场资源,能否在成本竞争优势下快速地创造出竞争力的产品,这才是‘中国芯’的竞胜法门”,而这也是该公司经过5年的努力才找到的感觉,依张辉所言:“目前我个人和公司均找到了感觉,完全进状态了”。说这些话时张辉脸上透着一股令人企羡地自豪和自信,因为他已经预知到中星微电子的未来。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