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手机厂商们全面转型
在如今的 AI 时代中,智能终端的能力边界正被持续突破。这些智能终端,正从以往孤立的功能载体向网络化、协同化的服务节点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根植于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更与行业生态重构的迫切需求息息相关。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503/468195.htm开年以来,DeepSeek 的火爆,成为全球市场都在关注的焦点。不仅在科技行业内引发轰动,更被普通大众用户所热议。凭借其低成本与高体验的双重优势,从手机到 PC,再到电视、汽车乃至厨电,各类设备都纷纷接入 DeepSeek,借助其强大能力,加速品牌在终端市场的布局与落地。DeepSeek 煽动的「蝴蝶效应」,引发了一场从研发端到市场端的 AI 普及风暴。
DeepSeek 作为一款具有突破性技术的 AI 应用,不仅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还通过其开源特性与高效的算力优化,推动了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并对未来的终端技术创新和市场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手机厂商向 AI 终端生态公司转型
在此背景下,手机厂商开始寻求和探索向 AI 终端生态公司转型。各大厂商竞相发布 AI 战略布局。
日前,荣耀 CEO 李健在 MWC2025 上首次公开亮相,并正式发布荣耀阿尔法战略。他宣布,荣耀将从智能手机制造商的身份,全面转型为全球领先的 AI 终端生态公司。该战略的落地分三步:第一步,打造一款真正智慧的手机。在 AI 智能体时代与合作伙伴打开技术的边界,共创 AI 终端新范式;第二步,在物理 AI 时代,打开产业的边界,共创 AI 生态新范式;第三步,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打开人类潜能的边界,共创人类文明新范式。未来 5 年内,荣耀将投入 100 亿美元用于与全球合作伙伴突破多层边界、构建一个多元化的 AI 开放终端生态。
中兴通讯也坚持「AI for All」的核心产品战略,持续布局全系列多形态的 AI 终端产品。他们以 AI 手机为关键入口,致力于打造以 AI 语音为主的全新多模态交互体验。自研的星云 AI OS 框架,实现了全球顶尖 AI 能力的系统级整合,深入融合了 Google Gemini、字节豆包、DeepSeek、中移九天、电信星辰等业界先进大模型,践行 AI 普惠理念,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 AI 带来的效率、情感与功能价值。中兴通讯不仅率先在旗舰机 nubia Z70 Ultra 上内嵌了全尺寸的 DeepSeek-R1(满血版 671B 参数量),还计划将这一行业顶尖大模型陆续集成到全系产品中。
小米也不甘落后。在 15 Ultra 暨小米 SU7 Ultra 新品发布会的舞台上,雷军不仅带来了两款令人瞩目的新品,更向外界展示了小米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1050 亿元的研发投入,以及对 AI 领域的雄心壮志。在 300 亿元的 2025 年研发投入中,AI 及相关业务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份额。这意味着小米将投入 75 亿元用于 AI 技术的研发。雷军此前也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宣布,公司将大力推进 AI 技术落地,这不仅是小米的新战略方向,更是其对未来发展的坚定承诺。雷军强调,AI 技术将深度融入小米的各类终端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体验。
华为也不逞多让,同样在 AI 领域发力。他们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了《AI 终端白皮书》,并在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4 上宣布,备受瞩目的 HarmonyOS NEXT 面向开发者和先锋用户启动 Beta 测试。HarmonyOS NEXT 作为以 AI 为中心的原生智能 OS,具备统一的 AI 系统底座、原生智能应用、系统级智能体、开放生态等四大核心要素。华为推动 AI 大模型技术全面融入终端系统,重构以 AI 为中心的鸿蒙原生智能。他们将小艺升级为小艺智能体,实现更自然的多模态交互、更全方位的全场景融合感知、更开放的生态协作以及更可信的隐私安全保护。通过端云协同,华为构筑了真正强大、统一的全场景智能,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智慧体验。
AI 战略卷向 PC、平板和可穿戴设备
以往,手机厂商对于 PC、平板、可穿戴设备等「副业」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一方面,这些品类难以带来可观的营收;另一方面,它们也并非手机厂商的「强项」。换言之,就是既赚不到大钱,又拼不过细分领域的头部玩家。然而,在 AI 技术的推动下,这些领域正成为手机厂商们新的角力场。
在 PC 领域,联想去年一口气发布了十多款 AI PC,并将价格线拉低至 800 美元。在云栖大会上,联想又带来了包括 AI PC 在内的「全栈 AI」解决方案。荣耀也发布了多款 AIPC 产品,并计划用 AI 全面重构荣耀笔记本,打造 AI 内核驱动的智能硬件、AI 智能体赋能的人机交互和 AI 服务流转的跨端生态,引领行业 AI PC 的进化之路。小米近日也宣布将发布 AIPC 产品。此前,小米公司产品行销总监马志宇已经晒出了一款 REDMI 笔记本新品的包装盒,型号为 REDMI Book Pro2025 款,搭载英特尔酷睿 Ultra5 处理器。
在平板领域,早在去年 8 月的鸿蒙智行享界 S9 和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发布的 MatePad Air 就搭载了自研的 AI 大模型。
可穿戴设备领域,努比亚发布首款 AI 智能耳机 nubia LiveFlip,通过星云 AI OS 与努比亚 AI 手机深度互联,再次升级 AI 全场景交互体验。
手机厂商们在 AI 领域的积极布局,也倒逼传统设备厂商加快转型步伐。惠普、戴尔等厂商急于收购 AI 算法或选择与 AI 算法公司合作,以期尽快推出针对垂直场景的智能终端产品,从而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AI+多终端」成破局关键
厂商集体转向的背后,是手机市场的增长困境。根据 Counterpoint 的手机销量月度报告数据,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在 2024 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 3.2%,成为全年唯一出现同比下滑的季度。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至将近 4 年,整个行业步入了「零和博弈」的艰难阶段。
然而,生成式 AI 的爆发为手机厂商们打开了新的窗口。尤其是 DeepSeek 的出现,凭借其开源属性以及大幅降低 AI 模型推理成本的核心技术,使得手机厂商们的「AI+多终端」战略如虎添翼。虽然过去一两年 AI 手机的概念已经火热起来,几乎所有的主流手机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 AI 手机产品,但受限于设备体积、能耗等问题,AI 加持下的 PC 和平板显然更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更好地释放 AI 技术的能力。
手机厂商「AI+多终端」战略的更深层驱动力在于商业模式的升级。传统硬件厂商依赖一次性销售获利,而 AI 驱动的终端则可通过软件服务获取持续收入。这种「硬件+服务」的盈利结构正在深刻改变消费电子行业的商业逻辑。当然,这种商业模式能否形成正循环的前提是厂商必须拥有以 AI 重构用户体验的能力。
IDC 预计,2025 年全球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将与 2024 年基本持平,维持在 1.4 亿台。其中下一代AI 平板的出货量预计将同比增长超过 300%。各家厂商将不约而同地提升自身平板设备的 AI 能力,在提高芯片算力的同时,也将拓展 AI 应用,而这将加速平板从休闲娱乐设备向专业生产力设备的转型。
同时,平板电脑的交互方式将加速向多模态发展。优化传统键盘、手写笔配件适配的同时拓展视觉、传感等新兴交互方式的应用,提升平板使用的便捷性、专业性和安全性。
聚焦中国市场,在「国补」政策刺激下,IDC 上调 2025 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预期,预计 2025 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为 3148 万台,同比增长 5.4%。
中国有机会成为 AI 终端新格局的引领者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力量,人工智能终端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正在加速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向智能家居、机器人等多元领域拓展,智能终端和消费电子的产业优势让中国有机会成为新格局的引领者。
在产业基础方面,中国在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以及消费电子领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具备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产业集群。如深圳等城市,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产业制造基地,能够快速将 AI 技术集成到各类终端产品中,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市场推广。
在应用场景上,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 AI 终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等。丰富的场景能够为 AI 终端的技术迭代和创新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持和实践机会。
在技术创新上,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开源社区和合作项目,通过开源共享和合作创新,加速了 AI 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提升了中国在 AI 终端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如 DeepSeek 通过开源推动中国大模型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2024 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今年两会期间,雷军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健全人工智能终端标准体系,编制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智能化分级等系列标准,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终端产品认定方法,强化国际国内标准有效衔接。力争 2027 年内初步建成人工智能终端标准体系,2030 年率先形成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终端标准体系。积极推进优秀产品、典型案例遴选,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二是强化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协作,构建应用协同生态,由行业组织牵头,联合终端厂商、应用厂商、大模型厂商等,加快构建统一的终端设备与智能应用之间的接口规范与数据格式。力争到 2030 年前形成 2 至 3 类相对统一、国际领先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平台,促进百亿级终端应用的跨界无缝互通,建成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终端创新大生态。
三是中央和地方部门加大对人工智能终端领域研发与应用专项的支持。力争到 2030 年,建成具有全球一流竞争力的智能终端产业生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