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设计应用 > RTOS的发展之MCU

RTOS的发展之MCU

作者:时间:2022-10-17来源:网络收藏

  使用过4 bit,8 bit(寻址能力256)MCU的前辈,应该早已忘了当年所使用的汇编语言(Mnemonics),在那个批注比程序代码还多的时代,别说是,就连用C编译程序都是奢侈品。时至今日,32 bit已经是主流了,性能上更是今非昔比。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210/439159.htm

效能的持续性提升

  观察市场的MCU走向,目前跟SOC的明显分野之一,就在于是否支持MMU,以ARM v7m(Cortex M3/M4)为例,CPU仅支持PA(Physical Address),在锁定市场的策略下,因市面上的仍以PA为大宗,未来走向VA(Virtual Address)的机率很低。

  MCU的效能持续提升,可视为科技领域的常规,除了架构因素外(例如ARMv6->ARMv7->ARMv8),制程的进步同样功不可没,以40奈米转换为28奈米为例,就算芯片的设计没变,仍可享受因制程所带来的优势,不但可因更高的频率、获得实质的效能提升外,还能降低耗电。

  持续提升的效能,其实也带来另一层的隐忧,例如部分效能不彰的,可受益于硬件的进步,来弥补其本身的不足,使消费者更容易忽略、因RTOS所损失掉的效能。举例来说,A厂商使用60MHz的硬件,完成了任务T,但B厂商使用同样平台,搭配RTOS,却需120MHz才能达成,以科学的角度分析,A的成效明显优于B,但因任务已达成,B厂商不会花功夫去检讨软件上的细节。但事实就是,RTOS本身需占用运算能力,Context Switch、Critical Section Protection、Scheduling等花费,可全部归类为Overhead(无关真正的工作需求、只为了实现多任务),至于完整效能被RTOS占用了多少比例,只有很少的厂商会认真看待。

  当MCU前进到明显的效能过剩阶段后,理论上已不用在乎RTOS的Overhead损耗,但就算核心再快,延迟的关键仍旧没变,就算拉到1GHz仍难以掩饰。

影响延迟反应的因素

  中断延迟(Interrupt Latency)的严格定义,应该从事件触发起算(标记为tA),直到处理程序接手(标记为tB),这段时间(Latency=tB-tA)自然是越短越好。

  如果更仔细的分析,Latency是硬件跟软件的贡献总和。先谈硬件的部份,某个Event触发(标记为0ns),CPU虽然收到了讯号,但因执行中的指令、或内部因素,直到100ns后(这段时间归算给硬件),才着手处理这个中断,并执行其内定的硬件程序:诸如Push缓存器、更改执行模式、切换特权、设定状态、加载中断向量等,当CPU执行PC(=Vector)所指向的第一行指令的当下,时间已推进到500ns(使用400ns切换),以这个例子来说,因硬件造成的Latency为0.5us。

  大多数CPU的硬件Latency是固定的,以Cortex-M4为例,官方文件提到,在Zero wait state memory的前提下,CPU从中断发生、到执行第一行ISR指令,至多(Maximum)为12 cycle(=120ns 100MHz)。这是个非常优秀的数字,除了展现了芯片厂商的努力成果,也预告了造成延迟的主因。

  接着来分析一般RTOS处理中断的流程。为了让ISR能呼叫RTOS的服务,有一部分的作法,是将ISR分成两段(Top Half+Bottom Half),只有Bottom段可以使用API;另有一作法则是提供Interrupt Safe API;最极端的则是Hooking所有的ISR。无论如何,ISR内呼叫API所隐含的意义,就是希望能由对应的Task接手、来处理原本应在ISR里执行的任务,换言之,在多数RTOS的运作下,Latency应计算到该Task的第一行指令才对,因为这才是真实的延迟,至于这个数字会是多少,是否终于引起你的关注呢?在实务上,工程师也可选择在ISR里直接处理,但这显然会跟RTOS脱勾,也无意间说明了,刻意绕过RTOS,只是为了Real Time。

  几乎所有的CPU都支持中断。当中断发生时,CPU进入中断模式、并执行ISR,当ISR结束、CPU重回正常模式。这个中断的规则,几乎可以套用在过去数十年间、所有出现过的MCU/CPU身上,虽然大方向一致,但各有各的处理细节与特色。也许是长久以来的历史包袱,多数CPU的中断是共享(或有限制)的,所以当中断发生后,如果ISR执行太久,就会影响下一个(也可说是所有的)中断事件。在这样的前提下,RTOS要求使用者缩短ISR的运行时间,并使用其API,将工作转给Task来执行,又因为Task的优先权机制,RTOS保证,重要的工作会被优先执行,且不影响下一个ISR的触发。这段的描述,其实可用来平反前一段、对于RTOS处理不力的质疑。显然,RTOS采用这样的作法是有原因的,其较长的延迟、是用来换取中断畅通的代价。

  时至今日,对于ISR不应该占用太长时间的说法,其实是饱受挑战的。以Cortex-M为例,在整合NVIC后,ISR本身已具备优先权,而这只是新一代架构的其中一项特色而已。软件业应以新的思维,来因应这些新的硬件技术。

Hard Real Time的挑战

  多数RTOS对于Real Time的定义为:「当事件发生后,保证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处理之」,至于可预期的具体时间,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以RTOS厂商来说,其内部应有明确的数据,但碍于客户使用的MCU种类、时眽、编译程序、参数、甚至程序的写法等差异,确实很难给出明确的数据,但只要厂商有心,愿意提出基于某个平台的数据,就会很有参考价值。

  Hard Real Time的一般定义,就是当的反应、超出了上述的「可预期时间」,就判定为错误。多数标榜Hard Real Time OS的产品,在体质上必定符合Constant Overhead的要求,至于因中断屏蔽,所造成的Interrupt Latency浮动问题,若对比数十倍以上的Overhead、则可完全忽略。综合后的结果,就是一个保证能达成的「宽松时间」。

  Cortex-M4所保证的硬件延迟是12 cycle,如果工程师直接在ISR内处理任务,依照RTOS的前述定义,则:可预期的时间=12 cycle。再回前述讨论,标榜Hard Real Time的「可预期时间」会是多少呢?这个数值估计将超过1000+cycle,不过,无论最终算出来的是1500、或是3000,其实都不打紧,只要将这个数值、填入「可预期时间」字段即可,「保证」在这个时间内有所反应。平心而论,以100MHz为基准,3000 cycle约为30us,这个数值就算宽松(对比12 cycle),但多数应用已够用,足已。

  IEEE组织,在多年前成立了Time-Sensitive Networking(TSN)Task Group,希望藉由标准的制定,来带动产业的发展。这些(802.1x)标准所设定的时间单位是ns(=10∧-9秒),这个极小的数值,凸显了产学界对于「Time-Sensitive」的期待及想象。简单来说,TSN就是一个要求Real Time的规范,而且精度是以奈秒来计算的,当厂商使用MCU来制作TSN的设备时,RTOS是否能胜任,这将是标榜Real Time的严苛考验。

作者:科技下午茶啃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5838523



关键词: 嵌入式 RTOS 系统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