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业界动态 > 新冠肺炎后,我国半导体的发展关键所在

新冠肺炎后,我国半导体的发展关键所在

作者:时间:2020-04-30来源:电子发烧友收藏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少军教授于4月28日座客央视财经《战“疫”后新机遇》,他在开头提到了三个词:从容淡定,宁静致远和有所作为。只有针对产业未来的变局有所思考,有所准备,早作谋划,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4/412634.htm

    新冠肺炎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的直接影响有限,总体可控

    首先,疫情发生的时机处于春节前后,正是大部分工厂停工停产的时候。尽管有些制造厂需要24小时生产,但工作环境已经是纳米级,而一般病毒是微米级,所以严格的过滤系统已经将病毒滤除了,工厂里工作是不会受到病毒影响的。

    第二,去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在第四季度处于补足库存的回升状态,所以第一季度的订单量很足,随着国内工厂开工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国家统计局第一季度的统计中,集成电路产业依然维持了13.1%的两位数增长。

    第三,疫情对半导体行业直接影响的是封装测试环节,因为该环节下的劳动力密集,但也因为复工而解决了。制造和设计的影响较小,设计层面的工作多半都能通过远程办公解决。

    疫情对国际半导体产业的影响深远

    国外疫情的蔓延可能会引发两种后果,国内半导体产业持续扩张,而半导体产品进口受到压抑。

    首先国外疫情短期内不会结束,国际物流的受限会导致原本需要外供的产品,替换为国内产品,从而推动扩张。但中国半导体产业在2020年的增长率也会出现增速下调,预计处在个位数。

    而国内过去5-6年间进口了高达2000亿到3000亿美元的芯片,实际国内生产消耗只用了50%,其余的都是装到整机后出口到欧美国家。而国外市场的萎缩,会导致这一半半导体进口量的减少。

    疫情过后,全球供应链大概率会发生调整

    虽然全球供应链不太可能出现全面重组的情况,但仍需要关注4个基本点。

    1.是否有利于利润大化

    降低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和市场成本,实现利益大化。

    2.是否有利于市场的拓展

    选择经济发展快且质量好的地方扩展市场,关注良好的投资先机和条件。

    3.是否有合理的成本构成

    生产地转移后是否能够维持成本(应急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和物流成本)。

    4.是否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高科技人才的数量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全球供应链发生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们要用两种思路来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思路来解析。

    半导体产业是全球化最彻底的。尽管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全球规模占比在一半左右,但他们的半导体出口却很少(十分之一左右)。因为美国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原产地的全球化。

    美国高通的芯片,通过中国台湾台积电的加工,马来西亚封装再卖往中国,最后会算在马拉西亚的出口中。这就是全球化的原产地认定。

    从成本降低来看,所以才将生产集中在中国,这就是利益驱动催生的全球化,而半导体行业是其中最彻底的范例。从靠近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就是面向最大的用户市场。因为很多半导体厂商最大的客户群体都在中国,这也是他们选择在中国投产的原因。

    第二,我们自己的半导体产业还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过去的增速虽高,却依然有不少缺陷和短板,所以完善产业生态是重中之重,而供应链属于其中的重要一环。

    产业的根本驱动力是市场,而负责建设和完善的正是政府。所以政府需要推进市场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加速产业完善的过程。再者国内在材料和装备上仍有缺陷,制造端尽管进步神速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

    因此,我们的应对策略关键就在于产品创新和生产环境。

    技术创新虽然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但没有产品创新,光有制造技术是没有用的。这里就要讲到创新成本的因素,美国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7%,不只是占比大,而且规模庞大。如果直接拿美国半导体产业的2000亿美元规模来换算,那其中的研发费用就高达300-400亿美元。而国内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0%以上的企业都不多,所以研发活动不足,无法形成技术到营收再到技术的良性循环,因此创新资源一定要集中。

    还有就是生产环境中人才培养的问题。集成电路这一块的人才紧缺,而且人力成本在上升。未来仍要观察行业发展趋势,也要思考国家战略等大方针,并沿着市场化道路前进。




关键词: 半导体发展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