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专题 > 本土MCU厂商的市场及“质”造策略

本土MCU厂商的市场及“质”造策略

作者:王莹时间:2016-09-28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编者按:本文介绍了国内MCU市场态势,及部分有代表性的本土供应商的发展策略,例如如何提高性能和质量的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态势,及部分有代表性的本土供应商的发展策略,例如如何提高性能和质量的方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9/310481.htm

IHS:中国企业现状和发展

  大陆本土通用公司近几年发展迅速,据IHS数据显示,在2015年,除了领头羊中颖以外,销售额超过和接近10M美元的企业有晟矽微、宏晶科技、华润矽科微电子、芯旺、兆易创新和东软载波微电子。这些企业的发展得益于不断壮大和完善的中国制造产业链,巨大的电子和开放的MCU内核平台(如8051、ARM 等)。

  本土MCU供应商的特点产品多以8位MCU为主,以简单或者传统电子产品为主。这里兆易创新的发展略有不同,开始就主推32位MCU,并在两年时间内推出200多个产品,迅速切入一些新兴。另外,他们的市场应用比较集中,比如中颖主要在家电领域,晟矽微主要在遥控器、玩具和移动电源领域,芯旺则是开发工业、安防和汽车后装市场产品,东软载波微电子则主打家电控制和消费类产品。总体来说,本土MCU产品在功能实现和单项技术指标方面已经具备一定实力,但是在综合指标,核心技术储备量,上下游供应链配合等方面相比国际公司尚有差距。而针对MCU这个长周期、宽技术、重服务的产品,这些都需要长期积累。

  本土MCU供应商同时面临外部的压力和机遇。当前中国MCU和全球市场一样,面临传统需求减弱,应用热点很多,但没有形成可持续的爆点。同时还面临激烈竞争,包括跨国企业到本土新秀都盯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和快速成长的设计中心。所以你可以看到在一些重叠市场,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利润空间越来越少。好的机遇是指,IHS统计2015年整个MCU出货规模是36亿美元,本土通用MCU市场份额还很低,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活跃的中国电子市场不断孕育着新的热点和应用,例如智能家居、VR(虚拟现实)、无人机和工业机器人。在这个变化不断,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市场,立足优势,聚焦应用是生存之道,立意高远,长远规划才能健康发展。

中颖:围绕市场,更需要耐心

  做MCU,要做就要做到极致,不是最好,就是成本最低。而中颖选择了前者,提高

  *MCU伴随着本土客户的发展而发展

  中颖公司1994年在上海成立,过去一直受委托研发消费电子产品和STN驱动芯片。2002年技术成熟了,开始独立,转型开发自有产品,开始只能做一些相对国外比较低端的玩具类的产品,后来便想着做出一些的东西来,于是想到在产品可靠性方面做一些差异,2003年做出了符合安规的家电用芯片,堪称和国外产品在同一个量级。但当时的客户不肯相信,2年后客户才可以接受。之后,2006年推出了MP3音频芯片。2007年又推出了被动式OLED驱动IC,主动式当时只有三星和夏普两家,中颖当时和香港所罗门各占被动式半边天下。被动式由于是电流直驱,较适合可穿戴、银行U盾等小屏幕产品,手机屏一般采用主动式。之所以当时没有做主动式,因为国内没有主动屏的大批量产线。2014年中颖才推出主动屏,用于智能手机AMOLED驱动芯片,因为这时国内主动屏产线趋于成熟。

  因此,中颖的很多芯片技术是配合着客户的发展而发展。

  例如2009年推出电表控制芯片,2010年是锂电控制芯片,2011年是无线鼠标方案,2012年出现了里程碑——在深圳创业板上市。上市之后, 2013年推出了智能手机TFT驱动芯片,2014年又推出了一款智能手机AMOLED驱动芯片。

  *要有耐心等待过渡期

  实际上,其实在大家看到芯片上量前,研发很早就在持续的做了,因为你在推出到你真正能够在这个行业立足和取得足够大的份额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就是所谓的过渡期。

  过渡期的长短要看行业。例如电表业,尽管中颖2009年就推出了相关芯片,但到现在来看,电表市场分两类,一个是外销市场,一个是国网南网市场。在外销市场,中颖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国网市场突破很少。因为电表市场是招标的,但外销市场这种纯竞争的市场相对来说就有机会进去。

  中颖的特点是比较适合有充分竞争的市场,家电和锂电池都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中颖真正要比拼的是和国外的芯片去做竞争,先慢慢打入了小家电,占了市场的一大块,后续进攻大家电,大家电还是欧美日占着很大的一块。

  中颖是2010年进入市场锂电池控制芯片的,但是真正上量经过了几个阶段,第一就是在二级市场/后装市场的竞争,从2010年到2013、2014年,中颖都是在二级市场上量,一些欧美公司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市场,中颖和TI已经打平了。

  但是一线市场还是以测试、认证为主,比二级市场复杂。因为现在一线大厂也要看看在二级市场上的行情如何,还要看看这家企业能够好几年?坚持下来,大厂才愿意跟你接触,才会适应你的新产品。因此,中颖做锂电池的芯片花了很多时间。

  *踏实做产品

  这里所说的锂电池,是指锂电池包里的电池计量和管理的芯片,需要MCU和模拟电路。尽管这款芯片是2010年推出的,但是从2007年就开始研制的了,到现在已有10年。

  中颖推出新产品时比较慎重,不想像一些企业搞价格战,只要做出来了就上市,质量难以保证。

  其实一个芯片做出来很容易,难的是后续把它的工艺做好。例如锂电池芯片,典型的特点是电芯品种很多,有几百上千种。每种电池的特征曲线是不同的,如果要测完整的曲线,仅测一个点就需要几个小时,如果要测一颗电池的电性需要三个月。还要找出一些规律去模拟出一些特性,需要很大的耐心,还要做很多次测试。你对其中的品质的要求不够高,或者你没有耐心去做这些测试,你或许会做出一个看上去很好用的电池,但是品质很难保证。换句话,你的品质如果要到90~99分,你要付出的代价要比前面拿到90分的品质要多很多的努力。

  因此,很多公司从创业时商业模式就是有差别的。比较成功的厂商,主要是两条路:即要做就要做到极致,不是品质最好,就是成本最低。低端产品要上量,或者把品质做得最好,进入高端市场。

  *为何不绑定单一厂商?

  绑定某家单一手机厂商的锂电池是不是很方便?不过手机厂有可能更换你,或者某种型号没有卖好,你就没量了;另外,很多时候看起来终端用量大,但对中颖来说其实是不够的,例如一个电池包的价值有几百元,假设卖一万个,就是几百万元,但对于芯片厂商来说是很小的量,假设一个芯片可能卖几元钱,一万颗也就几万元。如果要做到几亿元营业额的话,一年卖的芯片要上亿颗芯片。可见一个手机厂商带来不了这么大的订单量。

  *获得高营业额的秘诀

  如果你真的这样做——获得一家手机厂商的订单,也许很容易成功,做到几千万元营收是很容易的事,但是你要做到几个亿营收就没那么容易了。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为什么一亿元人民币营收以下的公司很多,但一亿元以上的很少,这就是一个坎。因为如果你真的做到大厂的话,你要做好服务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你要如何精益求精,这是最花时间的。因为做大厂,在几百万颗芯片里有一两颗坏了,多数是生产线上的问题,可能也有些是设计上的很细小的缺陷。可能不少公司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你不会感觉到,但是在一个很大量的积累下来,你会发现有些细微的问题冒出来了,这些细微的问题你应该如何改进?中颖会把这些积累下来的问题进行一些优化。其实国外厂商的也是这么做的。当然,国内很多公司缺乏这种耐心,因为这花费的时间比前面的要多很多,投入也很高,因为每一个芯片回来都要去做分析。国外厂商可以一版一版地改,但国内厂商可能很少有这样的实力。

  因此,这是很消耗人力、财力和时间的。但只有通过这些才能把你的芯片的品质提升上去,否则,你就和那些所谓的低端消费产品没有区别。

  *做大客户需要长期积累

  中颖的MCU中,能够掌握的应用中大概有60%的业绩来自大客户,还有40%是很分散的消费群。

  做大客户会遇到一些瓶颈。

  例如做工业性应用,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客户愿不愿意用你,例如,变频器有可能很贵,当然利润率也很高,所以对他们来说没有必要去换你的芯片,因为你的芯片价格就是卖得很贵,几十块钱的价格占比也很小,所以白送给他他也不要。中颖在这块也做了好几年,可靠性这几年也得到认可了,但是量还起不来。

  大家电领域,很多国内厂商的定义是全球前五名的MCU厂商才会用,或者一定是国外的厂商才愿意用。反而是做计算机的国内大厂商还是比较开放的,至少愿意和中颖做一些测试之类的工作。

  那么,是否是因为大家电厂商的利润高?其实不算特别高。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虽然卖出几千元的价格,但实际厂家也就挣几十元,还是大家电厂商的观念更谨慎。

  这是中颖要去突破的,将继续在这个市场上耕耘,把口碑做好,信用度更高,这样到了后面还是会有机会的。

  *兼并浪潮不盲从

  近几年,一些国际大型MCU公司兼并,利用资本运作的力量,小公司怎么办?

  其实兼并、进行所谓的资本重组也带来一定的风险,因为还有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1+1不一定大于2。当然,中颖也在谨慎地观察是否有一些合适的资本和愿意并购的公司,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业绩、营业额的成长,而是希望能够1+1>2。

  如果去做并购,需要一定的互补,但前提是有很好的基础。主要在性能和市场上的份额让中颖能够更有竞争力。

兆易:GD32 系列MCU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

  在物联网和智能硬件创新不断发展的时代,MCU作为智慧节点的控制核心无处不在。很显然,MCU的应用趋势会沿着高性能与超低功耗两条主线发展。高性能移动计算需求带动了MCU主频与处理效率的提升,而可穿戴便携产品又拉动了对电池供电系统节能环保的要求。兆易的产品也将沿着这两条主线布局,充分适应市场的需求,并以领先的工艺水平和高集成度应对多元化使用挑战。兆易将不断地推出基于Cortex-M系列内核的微控制器,以广阔的产品覆盖度和更加方便易用的开发生态协助客户在GD32 MCU平台上实现产品设计。

  如何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程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直是兆易在规划和考虑的重点。GD32 系列MCU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差异化。

  一方面,GD32 MCU具备优秀的高性能和集成度,并提供丰富的接口外设。例如高达120MHz高速零等待处理效能比市场同类产品提高了30%~40%,并配备了3072KB大闪存容量。GD32F170/190系列在业界以CMOS工艺在片上集成了CAN2.0B PHY硬件转发器,可有效简化系统设计并降低成本。为了方便混合信号控制、电机和采样等应用,片上还集成了多路高速运放、轨到轨电压比较器,高速2M SPS ADC和DAC等高性能模拟外设。对于今年即将推出的全新Cortex-M4内核的MCU系列产品,兆易也已采用业界领先的工艺制程设计,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功耗与成本并提高性能。

  另一方面,兆易也将国内客户的实际需求融入到产品创新中,例如其快速I2C接口在业界已率先支持居民身份证验证安全控制模块接口技术规范,提高了行业定制应用的灵活性。为了应对本地客户的安全加密要求,GD32 MCU都内置了底层的硬件加密功能并使得代码存储的加解密自动完成,全面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防破解性能,保障了用户的知识产权和代码安全。

  兆易所打造的GD32 MCU开发平台更可发挥本地化的技术服务和支持优势,立足于国内市场,打造MCU产品、应用工具及参考设计的完整解决方案,从而缩短研发周期,并加快上市时间。这些差异化优势都使得GD32 MCU能够在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以高性能、低成本和易用性的优势为用户带来更出众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小龙.本土设计公司创新进行时.电子产品世界,2015(2-3):18

  [2]王莹.国际MCU厂商重组,本土同行信心十足.电子产品世界,2013(7):32-35 [3]钟景成,肖国林.基于GD32 MCU的绿色智能家居.电子产品世界,2015(5):53-55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电子产品世界》2016年第9期第20页,欢迎您写论文时引用,并注明出处。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