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管理赏析 > 帝王学纵横谈

帝王学纵横谈

—— 治国宝典《资治通鉴》(2)
作者:叶钟灵时间:2012-06-19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毛泽东在解放后立刻要求组织史学家从事《》和《廿四史》的标点,首先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史。《》于1956年最先出版。据说,毛泽东对《》读了17遍,并感慨明朝之败亡,力劝各级官员认真阅读此书。冯玉祥将军只读过一年零三个月的私塾,但他很爱读书,尤以史书为最。他以“打仗的精神来读书”,并注意向名师求教,他以超人的毅力通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对《资治通鉴》更是下了一番功夫。冯玉祥将军研究历史,还总是紧宻联系社会现实来思考各种问题,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必须了解和不忘记自己国家的过去,才能认清未来的方向和道路。彭德怀年轻时也读过《资治通鉴》,从而开始对军人于社会担负什么责任有了一些认真的考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33697.htm

  改革开放前,一般人恐难买得起《资治通鉴》全集,笔者曾见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册薄薄的《通鉴选》,一直珍藏至今。改革改放初期为普及《资治通鉴》,又见1982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王梦樵选注的《通鉴故事一百篇》,现在好了,只要想读,随处可见各种版本的《资治通鉴》全集。

  生于河南,长于大陆,成名台湾,魂归故土,为两岸三地熟知的人文大师、著名小说家、杂文家、史学家柏杨,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尤有偏爱。他在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序》中说:“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中,事实上只有两部,才是最有价值的著作,一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就是司马光的这部《资治通鉴》。”虽然《资治通鉴》曾“被认为是帝王的镜子,事实上,却很少帝王从这面镜子中获益。” 可他又坚持认为,国人不可不读,因“不细读《资治通鉴》,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以及展望中国前途,根本不可能。”同时,对现代人而言,《资治通鉴》所用古汉语“生涩艰深”,阅读不易,加上生活节奏过快,“时间阙如”,“没有现代语文本问世,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有尘封的厄运。”柏杨自己坐牢时看《资治通鉴》,就说“看不懂”,所以,出狱之后,“一直想(把它)译成现代语文”,从1983年柏杨版《资治通鉴》第一册问世,到1993年72册平装本改成36册精装本发行,柏杨共耗费了10年心血,自励先鞭,翻译巨著终告完成,功德无量,且大受读者欢迎,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大陆近年也已出版了这部译作。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历史的经验》一书“前言”中也非常认知《资治通鉴》。他说:“中国自宋代开始,极有名的一部历史巨著,便是司马光先生的《资治通鉴》……其重点是正面针对皇帝们——领导人和领导班子们作政治教育必修的参考书的。所谓‘资治’的涵义……资,是资助——帮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合起来讲,就是拿古代历史兴衰成败的资料,帮助你走上贤良政治、清明政治的一部历史经验。因此,平常对朋友们谈笑,你最喜欢读《资治通鉴》意欲何为?你想做一个好皇帝,或是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臣和名臣吗?”南大师说这是“笑话”,其实,人们读史是要“从历史的人事活动中,撷取教训,学习古人做人临事的经验,作为自己的参考,甚之,藉以效法它、模仿它。”短短的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南大师是最喜欢读《资治通鉴》的;二,《资治通鉴》主要是供昔日的皇帝、今天的领导人和领导班子们“资治”参考的;三,一般平民百姓则也可从中撷取教训,学习古人做人临事的经验,作为参考的。总之,《资治通鉴》人人可读,且今人似乎更喜欢读《资治通鉴》,或因它时间上离我们更近些,它所记情事更加广泛、更贴近人们生活些。

  元初胡三省著《资治通鉴音注》,被认为是历代注释《资治通鉴》最佳者,传到日本后,在日本广为流传。17世纪后德川幕府很重视历史学习,当时关于《资治通鉴》研究的著作颇丰,如清田徇的《资治通鉴三编批评》、石川香山的《资治通鉴补正》、羽仓简堂的《资治通鉴评》等。同时还注重修史,如日本著名史家林罗山即主持编修了《本朝编年录》(《本朝通鉴》前身)等,其子林春斋(鹅峯)即主持编修了《本朝通鉴》,其意在模仿中国的《资治通鉴》。林罗山说:《资治通鉴》述“古今之治乱,君臣之得失,炳如日星,可谓殷鉴不远。”我国今人李春光并著有“《资治通鉴》传入日本及其影响”一文(载《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3期),可见《资治通鉴》在日本也是颇有影响的。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史籍 201206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