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中国太阳能企业"倾销"之辩 德企需考虑自身因素

中国太阳能企业"倾销"之辩 德企需考虑自身因素

作者: 时间:2009-09-1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

  但他和电力那位高层同时指出,“德国光伏市场的启动,难道不是靠补贴的吗?其他海外市场的启动,都有补贴。”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8253.htm

  招商证券研究员汪刘胜说,太阳能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市场,确实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德国能够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就是依靠政府所推出的电价补贴政策,指责中国政府补贴是毫无道理的。

  2004年,德国修正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实行强制上网电价补贴措施,根据光伏发电设备类型和规模的不同,实行每度0.38欧元到0.49欧元的补贴,并保证20年的上网电价合同保证期,这一措施的出台大大刺激了德国光伏装机容量的快速发展。

  中国企业成本优势之辩

  去年,全中国的产量为2G瓦,已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基地,全球前十位的厂商里中国占了四席。中国多家厂商明确表示,中国企业并不存在反倾销行为。

  “被认定为反倾销行为一般要有几个标准。比如,中国方面是否存在低于成本价出售;中国企业是否威胁到了对方国家的企业生存,等等。”交大泰阳那位人士说道,“中国现在并没有低于成本价出售。”但全球的光伏组件价都大规模下降了。

  而价格大规模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位交大泰阳的负责人分析道,首先,多晶硅这种原材料的价格在去年到达450美元/公斤的顶峰后泡沫破灭,一下子跌到了每公斤50~60美元,下游电池制造企业的成本已大幅下降。

  其次,今年整个国际市场都不景气,因此电池也过剩,这加剧了竞争。“2008年,中国厂商的产品存在高价低质的问题,当时国际需求旺盛。但是今年当整个产业过剩后,更多企业在提高自己的质量上下工夫,中国产品的质量和转换效率都在提升,获得了海外客户的青睐。因此一个行业的过剩也是有好处的。”

  他给编辑打了一个比方:德国厂商喜欢与客户签长期订单,“他们定一个1.8欧元/瓦的价格,但没想到市场变化快,中国厂商提供给客户的现货价格比他们的低,他们就没有竞争力了。”

  该人士告诉编辑,海外企业应该从自身寻找问题,而不是一味指责别人。电力上述高层表示,一些海外公司已意识到自己成本高企的问题。

  “现在,我们希望能够与海外厂商对话,也已向国家有关部委进行了汇报。”该电力高层表示,中国下游厂商虽占据了德国光伏市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每年进口的多晶硅、配套设备是从德国采购的,因此中国给德国当地制造商也带来了大量生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