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市场分析 > 尚德:光伏融冰的希望在中国

尚德:光伏融冰的希望在中国

作者: 时间:2009-08-04 来源:中财网 收藏

  太阳,高悬天际,持续不断地向地球散发光和热,但利用太阳的光来发电,其成本却始终高于靠燃烧煤发电,商业化运营的产业企业,只有依赖扶持政策才能取得合理的回报率。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6851.htm

  德国政府从1999年起就为产业制定了上网电价补贴政策以及低利率融资服务。日本国内对技术的扶持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及各州政府都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

  而中国,彼时大规模利用发电几乎是空白,更谈不上政策支持。但这里低廉的制造成本给予施正荣腾挪空间。2004年,电池生产能力已经位居世界第十。到2005年9月,的生产能力再向上攀升两位。但其销售,则几乎都在中国以外的市场。

  2005年12月14日,施正荣带领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开中国首家内地民营企业赴美IPO直接登陆纽交所的先河,并创下内地民营企业在美国证券市场首次融资最高额的纪录。

  遭遇寒冬

  用五年时间成就一位中国首富,施正荣的成功大大刺激了中国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

  据Solarbuzz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全球电池片市场上,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由2006年的20%迅速提升到了35%。到了2008年,总共有10家国内的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规模达到20亿美元。施正荣因此被称为光伏产业的"催化剂"。

  但2008年的冬天,行业巨变。长期依靠欧美高额补贴维持增长的模式,遭遇到现实的挑战,"囤积原材料"成了压倒施正荣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2007年第四季度道琼斯指数开始下跌时,尚德的股价依然强劲冲高,由35美元上涨至接近90美元,但2008年开始,其股价跌幅远远超过大盘,一度跌至5美元。

  《投资者报》在分析其股价下跌原因后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只是其中一部分,公司财务表现不佳是使投资者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这也得到了施正荣的回应,他在接受《投资者报》专访时承认,公司毛利率的突然下降与金融危机只有"一定关系"。

  公开数据显示,尚德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9亿美元,同比增长43%,但其毛利率却由2007年的13%下降到2008年的9%,导致其净利润同比减少一半。

  2004年,尚德的销售收入虽仅为8500万美元,但销售毛利率高达23%。其后几年,尚德的销售毛利率却在以年均3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下降。

  《投资者报》认为,原料硅价格大幅下降,是导致先前大量囤积多晶硅原料的光伏电池生产厂销售毛利率骤然缩水、财务表现不佳的一个原因。



关键词: 尚德 光伏 太阳能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