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混合液晶需求看涨 供应国产化需过品质关
编者按:近5年来,我国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TFT面板企业所需的关键原材料和生产线的关键设备仍严重依赖进口,这就造成了我国TFT-LCD产业制造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较弱、生产受制于人的现状。国务院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要“努力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组织实施彩电产业战略转型产业化专项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鼓励以平板显示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上游关键配套材料、模组零部件及工艺设备的产业化,提高国内配套能力。”为推进我国彩电产业战略转型,促进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完善和优化平板显示产业的配套环境,从本期起,《中国电子报》将特别推出“提高国内液晶显示产业上游配套能力”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4781.htm我国TFT混合液晶的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我国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品质,以挑战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液晶材料是实现液晶显示的关键原材料,从全球范围来看,用于TFT-LCD的混合液晶材料被德国Merck公司和日本Chisso公司所垄断,我国液晶材料产业的特点是TN(扭曲向列)、STN(超扭曲向列)较强而TFT很弱,液晶单体、中间体较强而混合液晶较弱。对下游厂商而言,液晶面板生产所需要的都是混合液晶材料,而TFT-LCD在液晶显示器领域也早已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TFT混合液晶的国产化是平板显示产业提高国内配套能力的重要环节。
液晶需求将倍增
在2009年以前,中国大陆TFT-LCD面板制造领域已经实现量产的生产线主要包括京东方、上广电和龙腾光电等3条第5代线,上海天马的1条第4.5代线以及汕尾信利的1条第2.5代线。据京东方供应链企划部部长刘传珍介绍,在满产的情况下,目前中国大陆的第5代生产线每月消耗TFT混合液晶材料约为2吨。
如今,我国TFT-LCD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世颖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超光电的第5代线自投产以来生产爬坡速度很快,目前投片量已经达到2万片/月。在成都,京东方和深天马的两条第4.5代线正在建设之中;今年4月,京东方投资建设的第6代线在合肥破土动工;彩虹集团第6代线和京东方的第8代线也正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另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家业内领先的韩国企业也有意在中国投资建设TFT-LCD第7代线,目前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就玻璃基板面积而言,第6代线是第5代线的两倍,第8代线则是第5代线的4倍,面积增大,其所需的液晶材料用量也将等比例倍增。因此,据初步估算,如果以上项目能顺利建成并实现量产,中国大陆的TFT混合液晶需求量将达到100吨/年。
在需求量增长的同时,国内TFT面板厂商对混合液晶材料国产化的要求也日渐强烈。由于TFT混合液晶材料的生产被德国、日本两家公司所掌控,因此下游面板厂的议价能力较弱;更有观点认为,中国大陆面板厂商的产能还偏小,与韩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面板厂商相比,大陆面板厂在议价能力上的弱点更为突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徐世颖也对此观点表示认可,他认为,尽管中国大陆个别面板厂通过其他渠道能采购较为低廉的液晶材料,但从总体上讲,中国大陆面板厂液晶材料的成本的确偏高。因此,混合液晶材料的国产化将是大陆面板厂商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永生华清液晶有限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能生产TFT混合液晶材料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朱起明告诉本报记者,TFT液晶的部分单体与STN液晶的单体是相同的,中国企业要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就必须在混配工艺上取得突破;就大尺寸液晶显示器所用的液晶材料而言,如果采用VA或IPS模式,其单体会有所不同,往往会采用一些负性液晶;另外,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屏对液晶的纯度要求更高,对大尺寸应用而言,液晶材料的技术难度还体现在提纯工艺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