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光伏电池生死战

光伏电池生死战

作者: 时间:2009-03-2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

  盛极而衰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2735.htm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油价大跌,导致太阳能行业前景产生变数,再加上中国和电池扩产严重,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价格断崖式跳水。这对下游企业而言是不能承受之重。

  制造曾是一个极难掌握的高技术领域,一度被7家国际巨头垄断。所以在2008年以前,中国企业90%以上的多晶硅都向海外采购。

  尚德电力2005年投产两条线之后,制造不再神秘。张先生回忆说:“当时,尚德培养了一批人才,他们纷纷创立了很多公司。2006年,大家还比较谨慎,一次投建1条或2条线;2007、2008年期间,各家公司投产就是4条、8条生产线。

  大家的判断是,如果不能很快新建生产线,可能会错过这一个黄金期。”

  随着国内线猛烈扩容,很多中国公司发现,生产多晶硅更容易赚钱,该行业的利润高达30%以上。

  于是,多晶硅冶炼炉在内蒙古、河北、江浙、四川等顺势而起。

  张先生亲眼见证了这两年来的壮大场面,“我的印象中,江苏中能这家公司出现后,整个局面就被打开了。如四川永祥、中国顺大等都斥重金建立多晶硅基地。中国今年的多晶硅产量大约就有2万吨。”而招商证券的一份策略报告显示,2006年该行业的总产量还不到500吨。

  然而,施正荣告诉本报记者,即使是在去年第二季度,公司的原材料供应依然不足。去年高峰时,多晶硅曾被炒到过2800元/公斤以上。

  但金融风暴后,多晶硅价格暴跌50%以上。目前已经跌到800元/公斤左右。

  “我们大部分的多晶硅长期订单,都要改掉,甚至取消。”上述电池上市公司董事长说。

  张先生也认为,仅仅调整长单的合同价显然不够,“如果不改签或取消的话,太阳能电池商肯定很难接受。”

  熬过冬天

  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太阳能电池产业也是如此。

  “业内其实意识到了经济不景气,但当时认识的程度还不够深。去年上半年,也有人提醒要注意风险,但到了中期,又感觉市场有所好转,因此风暴来临时,几乎没人做好充分准备。”上述电池上市公司董事长表示。

  中电副总经理顾先生虽然也很着急,但他表示,各家公司正在用不同的招数来抢夺订单。“积极找银行融资是一方面;另外也在寻求一些新的渠道。”

  CSI阿特斯公司董事长瞿晓铧则建议,应鼓励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积极去海外“抄底”光伏项目。“在国外,电站等光伏项目有政府支持,资产回报率可达到8%左右,比其他海外项目更具竞争优势。”

  甘肃敦煌光伏项目则给国内相关企业带来生机。这个总装机容量10兆瓦的太阳能电场工程在国内首屈一指。媒体报道称,在20日的开标仪式上,包括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太阳能公司及德国、丹麦等地的60家企业参加。

  根据业界判断,多晶硅价格可能长期处于下降通道。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太阳能硅及光伏发电研讨会上,与会业者一致预期,到2009年末至2010年,多晶硅价格将跌至50美元/公斤,如果物理法制造多晶硅技术能够在近期获得突破,长期的多晶硅销售价格可能下降至30美元/公斤以下。这对光伏发电项目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但眼下的形势,大量企业面临行业洗牌的困境。无论如何,不管用什么办法,谁能熬得住,不但不会死去,或许还能活得更长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