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编辑观点 > 种子、土壤和园丁,一个都不能少

种子、土壤和园丁,一个都不能少

——
作者:李健时间:2007-04-09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探秘中国系列之一

    同样的种子,同样的土壤,不同园丁的培育会产生巨大的差别。对于中国的行业来说,已经具备了不错的土壤,还有被证明优秀的种子,可是一直没有出现一大批园艺大师级的园丁,可以说,这是中国领域一直没有获得与其他科技领域相匹配的国际地位的根源之一。 
 
看看上面这张全球IC设计产业分布图,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我们在IC设计领域还有太长的路要走,认识到差距的同时我们需要寻找落后的原因。首先是环境,国内的环境是否适合IC设计公司的生存,其次是人才,国内是否有足够的IC设计优秀人才。只有认清我们在环境和人才方面的不足,我们才能寻找迎头赶上的途径。

先说环境,国内目前是全球IC产品需求第三大市场(很可能未来两年内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以IC设计来说,贴近市场需求,了解市场情况是IC设计的基础。毫无疑问,在贴近市场这个角度,我们国内有着不逊于美国的优良环境,甚至在产业政策支持方面还有更多利好消息。可以说,在国内进行IC设计开发并无劣势,至少周围的土壤是很肥沃的,非常有利于IC设计产业的壮大(特别是对于全球15%的消费水平和0.4%的设计产业来说)。具体的市场环境方面将另文详述。

再说人才。我们真的缺少人才吗?是的,我们确实非常缺乏优秀的IC设计人才!这可是对一向号称全球人才基地的中国的一种讽刺。然而,我们总能在国际上各大IC设计公司中寻找到那熟悉的黄皮肤、黑头发和黑眼睛。远的不说,仅仅弹丸之地的台湾却刻意承载全球20%的IC设计,这不是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吗?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把IC设计做好,也并不欠缺IC设计人才,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方法去培养属于自己的IC设计人才!

不是吗?看看现在如火如荼的IC设计产业,那些成功的公司不是海归就是台湾西行,难觅一丝完全的国内血统。从中星微到展讯,再到珠海炬力,这些壮大的IC设计公司中的IC设计骨干无不是在别人的熏陶下锻造成IC设计强者。中国人不是做不成IC设计强者,问题是我们的人才有足够的才华,却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逐渐变成一个个仲勇!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教育怎么了?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办法自己培养出大量的IC设计人才呢?这还是要从大学电子教育的多方面去探求原因。

首先,大量的电子工程专业偏重于实际应用,缺乏深厚的基础知识,大大压缩了IC设计人员的发展空间。几乎每个学校都会开设电子工程专业,却很少涉及高层次的微电子理论教学,大量的课程都用在最直接的电子工程应用领域,忽视了对微电子基本理论的引导。目前国内仅仅几所大学有正规的微电子学完整教学体系,即时如此,因为科研经费有限,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多地转向了能更快取得经济效益的外围设计领域,从而与IC内核设计渐行渐远。

其次,即使有了完整的大学教育体系和充足的经济支持,我们还缺乏最重要的培育IC设计人才的园丁。目前我们的大量微电子学领域的老师还是以研究理论为主,缺乏根本的IC设计一线研发经验,很多人甚至是理论条条是到,经验却一无所有。IC设计是一个把理论和经验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导师都缺乏实践经验,那么学生又如何去在园丁的指导下茁壮成长呢?在接触到的许多IC设计师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的IC设计人员最需要的是转变设计思路,目前的设计思维太过于功利和教条化。的确,IC设计是一项充满创新和前瞻性的工作,必须培养IC设计人员的创新性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至少目前国内的微电子教育体系还远未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目前国内独立培养的IC设计人才还是凤毛麟角。

再次,缺乏实践机会让许多很有前途的IC设计人才夭折。我们看到很多归国创业的IC设计人才也许在他的同龄人中并不是最优秀的,但他在国外接触到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培养并得到了恰当的机遇并获得实践机会,从而走上IC设计的成功之路。而IC设计的实践机会对于大多说中国的准IC设计人才来说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我曾遇到过一个很出色的IC设计者,他毕业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接触IC设计实践,后来是他的一个同学给他在美国寻找了一个工作机会从而引导他走上成功之路。回忆过去,他感慨自己有这样一个机会获得成功,而许多并不比他差的同学却因为没有实践的机会而痛苦的告别曾经梦想的IC设计。

其实,如果我们把培育中国IC设计行业当作培育一株园艺植物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有肥沃的土壤、足够优秀的种子,最缺乏的就是能把种子培育成才的园丁。荷兰人认为,美丽的花朵是园丁最伟大的艺术创造,其实IC设计人才的培养何尝不是如此呢?

本文是探秘中国IC设计行业的系列文章的开篇,后面将分别从多个角度去探求中国IC设计行业的发展之路。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