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业界动态 > 国产北斗芯片量产出货将突破2千万 价格仍是重大挑战

国产北斗芯片量产出货将突破2千万 价格仍是重大挑战

作者: 时间:2015-07-14 来源:中国电子报 收藏
编者按:北斗导航芯片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上使用国产导航芯片指日可待。

  通信、海思半导体、联芯科技等研发成功移动通信一体化芯片,为芯片国产化提供了契机。对此,宇龙通信标准部总监张云飞便指出:“宇龙十分重视位置服务功能。手机终端产品从2014年开始即全面支持定位导航系统。手机终端产品同时支持北斗、GPS、和GLONASS,采用联合定位方式实现定位导航功能,相关产品的整体销量已经超过千万部,北斗导航手机终端大规模商业条件已经具备。目前宇通定位导航芯片采用的是高通和MTK的方案。不过,宇龙从2014年已开始和、联芯一起合作研发,目前计划在2015年底开始量产商用带有国产北斗芯片的智能手机。”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7211.htm

  此外,联想、中兴公司也分别介绍了基于国内自主北斗移动通信一体化芯片的北斗智能手机研发和规划,预计 2015 年底到2016年第一季度均将推出国产导航芯片的手机,采用自主四合一高集成度北斗芯片的智能手机2016年底很快突破2000万部的规模。

  不过,制约消费市场采用国产北斗芯片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价格。张云飞还表示,目前高通和MTK对于导航芯片基本采取的是捆绑销售策略,如果采用国产导航芯片势必增加终端厂商的成本。在当前智能手机市场价格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希望国家在这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如果能以补贴终端厂家的方式当然是好,如果政府能够出面整合BAT网络企业、手机厂商、芯片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大家共同承担这部分风险,甚至创造出更高的利润,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张云飞说。

  室内外定位融合是发展方向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中国也进入到信息化的关键阶段,人们对位置信息的需求,已经从行业拓展到个人,从终端延伸到内容,从自己互联到众人互联,需求的精准性,时效性,关联性和个性化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产业形势的发展将伴随着应用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要想推进北斗的产业化进程,就要树立“北斗+”思维,培育“互联网+北斗位置服务的新业态模式,北斗为互联网应用提供了基础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服务,是互联网+行动的重要支撑和重要组成。北斗可以‘加’的东西很多,北斗加手机、北斗加车船,还可以加电子商务,加医疗,加智能硬件等。这些实质上都是各种基于时间和位置信息,通过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控制,来实现的各种服务。通过这些服务,改善民生,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提高各种行业的运作效率,创造新的产业发展引擎。”乔跃山指出。

  结合北斗的创新服务与新模式,现场嘉宾大都提到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要想加强北斗的应用,发展高精度的位置服务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张晨光表示,“要让消费者真正意识到北斗的重要性,有北斗时的导航功能与没有北斗时精度是不一样的,这样北斗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北斗的民用市场也就打开了。产业化将取得巨大进展。”资料显示,为解决高精度位置信息安全,提供差异化服务,国家启动了实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通过对国内1400个GPS基准站进行升级改造,构建全国“一张网”,实现大众米及,行业厘米级的北斗定位服务。作为导航应用的核心,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由基准站网络、数据处理系统、运营服务平台、数据播发系统和用户终端五部分组成。基准站接受卫星导航信号后,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形成相应信息,经由卫星、广播、移动通信等手段实时播发给应用终端,实现定位服务。

  除此之外,室内室外无缝定位也是未来北斗产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刘光军的介绍,目前的卫星定位系统只处置了室外定位没有问题,但室内定位仍是盲区,因为卫星定位信号强度弱、易受遮挡等环境要素烦扰,难以在室内进行定位。而这被业界称之为卫星导航的“结尾一公里”瓶颈。而打破“结尾一公里”瓶颈,做到室内室外定位互补,其中将蕴含大量商业机会。毕竟人们80%以上的时间是停留在室内的。“目前,联芯已经开始以TC-OFDM定位技术为基础,与终端厂商研究室内室外定位互补的技术了。”刘光军说。联想移动业务集团技术战略总监梁超也表示:“联想与联芯等国内企业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定位精度力争做到室内定位精度水平方向优于3米,垂直方向优于1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北斗 展讯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