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业界动态 > 借曾经在风口的日本谈中国制造

借曾经在风口的日本谈中国制造

作者: 时间:2015-07-09 来源:《商界评论》杂志 收藏
编者按:曾经处在风口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一样,日本经济风起风落,也给当前中国一个警示。

  靠什么吹起的中国互联网飓风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7008.htm

  来往中日之间,两边都有朋友做互联网企业,难免把中日互联网产业的现状比较一下。整体而言,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更有规模,也更财大气粗,而且世界知名企业也比日本多。

  很多人觉得日本的互联网不发达。打开电脑,发现日本企业的Web网页风格古板,缺乏吸引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于社交网络,更没有中国的微博、微信有意思,更不用说层出不穷的App了。

  其实不然,日本企业的互联网应用水准很高,绝对不在中国之下。App也做得十分的精妙,例如地铁导航、车站案内等,我还没看到中国有这么细致人性化的应用。例如,地图应用方面,即使中国做得最好的App,和日本的相比,也还是差了一个档次。当然,这阻碍不了中国地图企业招引大笔的风投,拥有令人咋舌的市值或估值,成为行业巨擘,并迅速横向扩张。的确,日本互联网产业缺乏巨擘,最大的电商网站是Amazon,最大的门户是Yahoo,即使本土的Line,也是韩资公司的产品。我想,除了中国14亿人的庞大用户基数之外,生活方式和应用场景上的巨大差异,也促成了两国互联网产业不同的风景。

  中国互联网产业,一半是建立在实体服务业不发达的基础之上。这个不用多解释,从日本地铁站附近密布的商店和三五十米便有一处的便利店便可判断,中日两国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辽阔的国土面积,高昂的物流成本及各类税费、房租成本等,也让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渠道有着悬殊的价差。另一点是建立在虚拟生活上的,说得更直白一点,是建立在大家有充足无聊时间或娱乐至死精神之上的。

  在中国互联网上,大家似乎都时时刻刻地在线聊天,或者秒杀抢购,或者对某一社会现象评头论足,或在朋友圈里插科打诨,在微博上发泄不满。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大V、公知、五毛总能无时不刻地抛出足够吸引目光的话题。甚至企业高管们更把社交媒体当成营销的战场,在微博上发布新品,或和友商相互攻伐。在日本,很少有上述的场景。

  在日本,员工的忙碌和敬业是众所周知的。在上班时间甚至不允许打私人电话,在社交网络上聊天、上购物网站扫货,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导入率极高的MDM(移动设备管理)软件,更将私人应用屏蔽在职场之外。

  上个月带一个日本公司老板去一家中国一流互联网企业拜访,看到公司前台处堆积如山的快递盒子和频繁的签收,极为震惊。在日本是不可能的,前台甚至只有一台电话,绝少有私人物品快递到公司。

  然而,正是以上的一切,支撑着中国互联网产业这艘巨船。

  传播也是生产力。好吧,我不想否认这种产业支撑的积极意义,但在很多场景下,互联网改变的只是传播方式,并未对实体经营或制造加工有实质性的帮助。买椟还珠的故事小学时就应读过。何为珠,何为椟,自信满满寻找风口的创业者们,对这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你追你的风,我耕我的田

  互联网是对几百年商业规则乃至社会规则的大颠覆,是不容错过的机会,全社会似乎都已经启动了“追风模式”,几乎每一个跨出大学校门的人都有一个创业梦想。中国也在为世界贡献着最多的创业者。但是,即便互联网这个没有门槛的创业机会,其实并不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虽然每天都有和你我无异的年轻人在享受着创业成功的喜悦和成就,但成功者毕竟属于少数。

  我从不否认“风口”的存在,也不否认“马佳佳”现象,甚至认为马佳佳可以从一个风口跨跃到另一个风口,不管其能力如何,都一定能找到价值更大化的平台。即便是作秀,也是在踏踏实实地作秀。世界这么大,各有各的玩法。问题是,马佳佳的风口未必是你的风口,看着人家在天上飞,但这风未必能带着你飞。首先你有马佳佳的颜值吗?这么让大家赏心悦目的姣好面容,再配上激情大胆的演说和有争议的观点,成为创业界红人也是顺理成章的。

  虽然不能说我们这个民族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和习惯,但历史原因,今天的人的确喜欢一股风的运动,还会不自觉地去追风。而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恰恰与是否追风,谁追得快无关,关键还是自我造风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工业4.0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