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厂“逃生”:奔向工业4.0
从生产大批量的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到生产高毛利的、小批量的产品,这是许多拥有良好工艺和比较质量控制的工厂都会走的一条路。日资工厂则因为工艺和质量控制闻名。很多日资工厂,会被新型的创业型企业选为合作伙伴,为之进行小批量、高品质的硬件设备。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68300.htm比如,深圳智能硬件品牌Sleepace在生产其睡眠检测硬件时,公司的生产总监一直在日本企业做厂长;Sleepace创始人黄锦锋在看了20多家工厂后,最后选中一家日资工厂来生产。向金融企业提供IT外包服务的祺鲲科技,需要生产自己研发的PAD,而且最开始订货时,一批只需要100个、200个这样量级的产品,最终也是在深圳找到一家日资工厂来生产。
拥抱工业4.0
从生产打印机配件,到直接出售模具和自动化装备,是金吉光探索的求生存之路,但他还要考虑如何求发展。下一步,创美工艺该怎么走呢?
以前,金吉光似乎不需要考虑太多战略问题,2002年创美工艺建了常熟工厂,然后将常熟工厂的体制和方法搬到苏州建一个苏州工厂,2006年,又在常熟工厂附近复制了一个工厂。金吉光在各大工厂推行精益生产体制,发动所有员工对公司的管理制度、生产流程提意见,力求公司从研发到生产到质量控制,都做到尽善尽美,最终做出质量不错的产品,基本出售给日资企业,收入和利润都稳步上升。
但这种典型的前工业时代的做法,在2008年后被打破。金吉光也看到周边的工厂在经历着这样那样类似的困境,他知道,要转型的并不只是创美工艺,而是:“今天,所有的企业都要考虑战略。”而且,并不仅仅限于电子产业因为技术革新必须迅速应对、像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的制造业、顾客偏好迅速改变的某些消费行业,其中的公司都面临自己生产的产品,需要迅速变化以适应客户的需求。
也就是说,在前工业时代,工厂都按照订单大批量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在接下来,这些工厂得能适应生产小批量、相对个性化的产品;而且,客户在订下一批产品时,可能会在上一批的基础上做不小的改动;甚至有客户希望在下订单后,宁愿支付额外的费用,也要改变一些产品生产时的参数,甚至退货。金吉光想到的是,传统的工厂管理方式,显然无法应对这样的要求,必须真正的“自动化+智能化”才能解决,他希望最终做出这样一套模板,为千千万万的工厂提供工业4.0时代的解决方案。
最终,金吉光找到了用友软件,并与用友软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考虑是:用友软件有大量的制造业客户,对制造业企业的了解无出其右,能做“智能化”的部分;创美工艺则在工厂精益管理、自动化设备提供、各种机械设备的柔性改造方面有优势,能做好“自动化”的部分。
三维扫描仪相关文章:三维扫描仪原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