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开发技巧:软硬件的巧妙整合
如前所述,对众家开发厂商而言最大的挑战其实在于,如何将自己理想的产品诉求,与Android系统巧妙结合成一个功能完整并使用流畅顺手的产品,这其中牵涉了不同技术间的整合与运用。在此我们便根据其多年的测试与研究经验,归纳出五大Android相关设备在技术整合上的重要环节:
一、Linux驱动程序的导入
由于Android是根源于Linux所延伸出来的操作系统,因此各种关键功能的驱动程序也必须要能顺利的写入其中,举凡像是字符设备、存储器的空间配置、中断处理、网路通信、萤幕显示或是连接接口像是USB与PCI的驱动程序,这些可能是自行撰写、或是来自不同组件厂商的驱动程序,都必须要能被导入到Android系统,并维持良好稳定的效能表现。
二、系统单芯片的优化处理
对厂商而言,开发一款Android设备,不仅仅只是将所有零组件组合成为一个产品那么容易,最大的学问便在于将系统单芯片(System-on-a-chip,SoC)、各种新技术和Android系统进行整合,SoC涉及像是Dalvik Virtual Machine、OpenGL、V8、Webkit Engine等上层的演算,与Android间的结合便必须透过不断的尝试与验证,才能研发出既符合成本效益、又有良好效能的优化产品。目前市面上有些SoC厂商已针对Android系统的特性,提供整合过的SoC平台,将蓝牙、相机或上网等常用功能模组预先写入,减少终端成品厂商费力整合开发的时间,但对厂商而言,这样的预先整合是否适合自身产品,以及是否需要再作更细致的修改,则又是更困难的课题。
三、新技术的移植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新兴的技术规格也逐渐应用在手机等手持设备上,以手机为例,已经从过去以拨打电话为主要功能,转变为拥有各种多样化用途的产品。像是触控技术让消费者可以透过手指的滑动传送指令甚至是具备多点触控的支持、Wi-Fi模组提供随时无线上网的可能、通用图形处理器(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GPGPU)则能以并行方式透过图形处理器来执行通用计算任务、Android 2.3版所支持的NFC近场通信技术,以及更高阶的相机模组等等,背后都有各自的驱动程序与软件技术,也必须要与Android系统相结合使用。
四、效能表现的稳定
尽管上述这些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但也都不能因此而牺牲设备原本的效能表现,让处理速度因此变慢或造成使用上不顺畅的状况。除了采用更好的硬件设备外(例如现今处理器的时脉已迈向1GHz),更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像是如何在多任务运作的状况下维持程序执行速度以及系统满载的处理等等,都必须要透过软件面的奥援。也就是说,一台Android设备除了要能将各种功能与技术收纳起来、将软硬件整合外,更必须同时注重它在效能上能否维持应有的水准,以提供使用者在操作上流畅易上手的感受。
五、低电耗设计
Android的设计概念主要是应用于便携式设备上,目前市面上可见的像是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等。对这类产品而言,电池续航力的好坏可说是影响消费者使用感受的关键之一,试想,若是一台智能手机的待机时间过短,而使用者在外时又无法随时充电使用,不能即时的连网查询资料或执行其他手机功能,这样的产品便失去了它作为便携式移动设备应有的便利性。追根究底,良好的待机时间除了需仰赖高容量的电池以提供充足电力之外,另一个重点就是设备本身在被使用执行时能否作到低电耗设计。Android设备让使用者能透过各种多样化的应用程序,来达到各种不同的使用目的,举凡像是单纯上网、观看新闻、邮件推播或是游戏等等,各种不同功能的程序都能透过自由下载使用,也由于其多任务处理与让程序背景执行的能力,更让降低耗电量成为开发者不可轻忽的一项课题。
评论